株洲市芦淞区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13 株洲市芦淞区统计局

一、综合

2002年,全区国民经济保持了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三次产业出现良好发展势头,四大带动战略稳步推进,改革开放顺利进行,全年目标基本实现。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2亿元,同比增长11.6%。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0.66亿元、3.33亿元、11.21亿元,分别增长4.4%、13.8%、11.4%。实现财政总收入15452万元,一般预算收入8485万元,按同口径分别增长11.2%、12.1%。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1亿元,增长81%。其中国有及其他投资完成1.89亿元,增长122%。

二、商业和个体经济

通过对市场改制、改造,提升市场品位,使芦淞这颗“商业明珠”重放异彩。全年实现三产业经营总额81.2亿元,增长10.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亿元,增长10.4%。芦淞市场群整体改造进展顺利。目前已改造和正在改造的近20个市场,共拆除旧摊位4500多个,累计完成投资1.89亿元。社区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王塔冲文明社区试点工作初见成效,董家塅社区建设已列入省、市示范单位,四个社区服务中心正式启动,全区共有社区服务网点98个,提供服务12000多人次。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在推进中发展壮大。在做大“工业芦淞”,推进工业化进程中,新生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3.76亿元,增长17.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92亿元,增长32.4%。一是高科园建设步伐加快。有6家企业签订了入园协议,其中太子奶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庆云电力机车配件厂分别征地200亩、30亩用于新建厂房,扩大再生产。二是企业改制不断深化。工业企业改制面达67.9%,改制后的企业,盈利能力和发展后劲不断增强。三是民营科技企业来势喜人。太子奶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庆云电力机车配件厂、德光设备制造厂分别实现工业总产值19880万元、1200万元、610万元,分别增长45.5%、115.8%、27.5%。新增的利德金属结构有限公司、湘龙芙蓉皮革制品有限公司已分别实现工业总产值2200万元、900万元。

四、农业

农村经济在调优中特色纷呈。2002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增长3.5%。粮食总产6139吨,下降10%;蔬菜总产29710吨,增长4.4%;出栏牲猪5.1万头,增长12.3%;猪、牛、羊肉产量3513吨,增长12.3%;家禽39万羽,增长9.2%。一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种植业结构调优2600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全区种植面积的比重上升6个百分点达54%。市农科所示范基地、关口无公害蔬菜基地、古大桥牲猪养殖基地等不断向规模化、特色化方向发展。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完成水利工程400处,搬运土石方19.8万立方米;改造了龙泉、道百、曲渌公路,总投资370万元。三是农业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完成长江防护林国债工程项目造林任务667亩,完成生态林建设项目21450亩,高标准修复整固了白石港大堤,创建了放心菜生产基地。

五、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1亿元,增长81%。其中国有投资1.89亿元,增长122%。一批重点工程进展顺利,芦淞市场群改造全面启动,目前已改造和正在改造的近20个市场,共拆除旧摊位4500多个,累计完成投资1.89亿元;董家段高科技园、快速环道芦淞段工程等加快建设;建设南路延伸段整治工程、建设南路美化亮化整治工程等全面竣工。

六、外经外贸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共引进开发项目15个,合同利用外资1528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1019万美元,增长154.8%;合同利用内资15.83亿元,实际到位内资1.5亿元,增长25%。全年出口创汇160万美元。

七、财政

财政状况趋向好转。我区组织了财政税收清查,进一步拓宽收入渠道,优化财源结构,加强财源建设,努力开源节流,确保了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完成财政总收入1.54亿元,增长11.2%,其中一般预算收入0.85亿元,增长12.1%。财政支出0.79亿元,增长7%。

八、科学技术

科技兴区战略全面实施。科技投入逐年增加,全年共筹措科技扶持资金和周转金72万元,引进开发科技项目4个,帮助企业成功申报专利9项。

九、教育、文化和卫生等社会事业

社会事业在改革中不断进步。城区功能不断完善,市容市貌有较大改观,市、区两级共投资近1000万元,筹集社会资金5200万元,对人民南路、拥军路、钟鼓岭商业街、芦淞南路、建设大道等街道进行了整治美化改造,拆除违法建设面积8.1万平方米。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七一路、建设大道、中心广场等重要路段达到国家一级保洁标准。科技工作继续保持了“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城区”称号。教育整体水平名列全市前茅,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升初中升学率100%,省基础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展开。计划生育工作保持了“全省计划生育模范区”称号,计划生育率达99.58%。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和城镇社会保险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共发放低保金近700万元。城乡卫生条件显著改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全面达标。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工业污染源排污达标率稳定在100%。年底全区总人口(公安户籍数)19.3万人。据抽样调查,农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3665元,比上年增加207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