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咸丰县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12 恩施州咸丰县统计局

邮电通信事业迅猛发展。一方面移动公司已建立数字基站37个,其中31个分布在乡镇,通讯信号基本实现全县公路主干线无缝隙覆盖,拥有全套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原装进口设备,拥有多媒体查询系统;另一个方面,联通公司已建立基站13个,其中10个在乡镇。同时,由通迅业派生出来的手机销售服务商已有60余家,它们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县城的大街小巷以及各个乡镇。2003年邮政和电信部门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147万元,比上年增长76.5%,报刊发行量369.5万份,比上年增长10.96%;年末全县固定电话用户达17244户,比上年增加1699户,增长10.93%;全县互联网络用户1062户,其中宽带传输网络用户636户;年末移动电话迅猛发展,手机进入普通百姓家,年末数字移动电话达到37000户,信号覆盖率达90%以上。

六、国内外贸易和市场物价

2003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281万元,比上年增长8.99%,增幅比上年上升1个百分点,外贸出口实现15.33万美元,创历史最好水平。分城乡看,县以上的零售额完成23999万元,同比增长8.79%,县以下的零售完成14282万元,同比增长9.31%。按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25873万元,同比增长9.37%,餐饮业完成7291万元,同比增长5.35%。流通企业档次有所提高,各类超市快速扩张,成为市场新亮点。城镇居民消费层次有新提升,家具、建筑装饰材料等消费品逐步形成新的热点。电脑、背投彩电、数码相机、音响器材等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和部分文化、体育用品也较为热销。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比去年下降。2003年全县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99.5%,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价格104.6%,同比上升4.6个百分点;服务项目价格100.4%,同比上升0.4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98.7%,同比下降1.3个百分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105.8%,同比上升5.8个百分点。

七、财政和金融

2003年,全县上下以强化税收征管为核心,培植效益财源为基础,以推进财政改革为重点,严格依法理财为手段,全面完成了财政收入任务,实现了财政支出三个确保。全年累计实现财政收入9089万元,比上年上升5%。其中,上缴中央收入2359万元,同比上升9%;省级收入646万元,同比上升4.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085万元,同比上升3.6%;全县累计实现财政支出21603万元,比上年增长11.8%。

全县金融形势平稳。

12月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4893万元,比年初增加4448万元,增长7.4%。其中,居民储蓄存款49471万元,比上年增加4704万元,增长10.5%;各项贷款余额68980万元,比年初增加3203万元,增长4.9%。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继续推行科教兴县战略,狠抓实用技术推广网络建设。2003年末,全县有各种技术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4367人,他们对咸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教育事业稳步推进。全县共有普通中学19所,在校学生17365人;普通小学140所,在校学生33443人。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2003年全县普高上线701人,升学率达70%,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0个百分点。县一中上线总人数达639人,再次跃居全州县市一中第二位,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县二中高职类高考位居全州第一,并囊括了全州个人总分前3名。全县教育质量的整体性提高,为咸丰未来人才提高参与未来竞争的本领创造了条件,解决了更多家长的后顾之忧。

积极争取教育信息技术项目,大力改善中小学电教仪器装备。目前,全县5所中小学建有语音室,8所中小学建有多媒体教室,4所中小学建有无线电调频电台,全县有教育卫星宽带KU波段接收设备11套,建成地面教育卫星接收站56个。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全年创作排练新剧(节)目20个,生产剧目6台;城乡演出212场;开展送戏下乡活动2次;参加全州专业剧团汇演,获得二等奖1个,三等奖3个。群众文化工作方面举办或承办了“中国咸丰首届梨花节”、“万众一心抗非典募捐义演”等大型文娱活动6场。

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县医疗卫生机构89个,各类卫生技术人员939人,其中职业医师252人,医院病床床位492张,有医疗点的村比重达到100%。

体育事业不断发展。建立培训基地2个,培养了一批少儿体育人才,成功举办了各类体育比赛6次,协办体育活动3次,为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人口和人民生活

2003年,全县总人口367413人,公安户籍人口358050人,其中常住人口为325013人。全年出生人口3525人,出生率为9.73‰,死亡人口2276人,死亡率为6.28‰;人口自然增长率3.45‰。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65元,增长1.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83元,增长3.4%。

注:全县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