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通城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12 咸宁市通城县统计局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快速增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固定资产投资和招商引资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注重改善投资结构,积极调动各类投资主体的积极性,投资增长的内在机制进一步增强。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3160万元,同比增长33.0%。其中:项目投资70101万元,同比增长42.6%。工业投资引领全县投资增长。全年工业投资完成36505万元,占全县项目投资的51.3%,成为引领全县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投资活跃,全年民营经济投资58506万元,同比增长19.0%,占全社会投资的62.8%。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全年基础设施投资36676万元,同比增长31.8%。重点项目发挥了主要支撑作用,全年500万元以上项目达53个,共完成投资55576万元,占全县项目投资的78.1%,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29个百分点。投资的产业分布更趋合理,全县第一产业完成投资20483万元,占全社会投资额的22.0%,同比增长2.1%;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6505万元,占全社会投资的39.2%,同比增长66.4%;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6172万元,占全社会投资的38.8%,同比增长29.0%。全年施工项目162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53个,比去年同期增长24.4%。

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年共完成招商引资项目155个,增长25%,实际到位资金2.22亿元。“回归工程”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被总结为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三大模式之一。工业区继被评为省管工业区后,又被省批准为通城经济开发区。

五、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活跃。随着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消费结构逐步升级,节假日经济带动及超市效应,推动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定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6370万元,同比增长10.1%;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划分,县城地区零售额59027万元,增长10.5%;农村地区零售额57343万元,增长9.7%;按行业划分,批发零售贸易业104693万元,增长9.8%;餐饮业6611万元,增长15.4%;其他行业5066万元,增长9.2%。限额以下及个体户的零售额100339万元,增长8.8%。

外贸出口下降。全年外贸出口798万元,同比减少22.7%。

市场物价上涨的势头得到了缓解,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3.2%,比上年的增长幅度回落了0.1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02.4%,比上年的增长幅度回落了1.3个百分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106.4%,比上年的增幅提高了4.0个百分点。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中,分类别看,粮食下降9.2%,油脂下降4.7%,肉禽上涨0.2%,鲜菜价格上涨37%,燃料上涨22.0%。

六、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完成增加值6555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5%,全年货运量108万吨,增长5.9%,货运周转量5625万吨公里,增长5.8%。全年客运量220万人,增长1.9%,旅客周转量7260万人公里,增长0.9%。全县公路里程987公里,其中等级公路459公里,县城拥有出租车73辆,公交车22辆。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8257万元。其中:电信业务总量3060万元,邮政业务总量1069万元,移动业务总量2860万元,联通业务总量1268万元。全年交换机总容量达63240门,当年新增9150门。本地电话用户59735部,其中:固定电话44124部,小灵通12373部,村村通3238部。宽带网用户3831户,比上年增长39.2%。全年拥有移动电话61447部,比上年增长1.9%。全年报刊发行量423万份,函件69.7万件,包件5.4万件,特快3.8万件。邮政 储蓄存款年末余额达29048万元,增长34.8%。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运行质量趋好。依法强化税收征管,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等四项改革,财政资金运行规范,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收入11743万元,同比增长15.6%,其中:国税完成3670万元(不含出口退税及免抵税额),增长18.4%;地税完成3625万元,增长21.0%;财政完成4448万元,增长9.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281万元,增长17.9%,可比增长33.3%,地方一般预算支出27116万元,增长28.6%。支农支出1774万元,增长70%;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989万元,增长30.6%;社会保障补助支出790万元,增长0.6%。

金融运行平稳。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203878万元,比年初增加27542万元,增长15.6%。其中储蓄存款158089万元,比年初增加24238万元,增长18.1%,各项贷款68148万元,比年初减少3187万元,减少4.5%,其中农业贷款14727万元,比年初增长3228万元,增长28.1%。

保险事业不断发展。全年保费收入3585万元,比上年增长9.8%,其中:财产保费收入853万元,比上年增长20.5%,寿险保费收入2732万元,比上年增长7.2%,全年保险机构保费支出1939万元,比上年减少24.3%。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全县有普通中学24所,职业中学3所,小学101所。普通中学在校学生40647人,招生13494人,毕业11918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4242人,招生1824人,毕业961人;普通小学在校学生32104人,招生3893人,毕业11228人。义务教育不断巩固,职业教育全面发展,高中教育取得新的成绩。2005年,学龄儿童入学率100%,适龄少年入学率98%,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87%,本科上线率56%。

科技活动更为活跃。全年争取科技项目9个,其中:国家级项目1个,省级项目8个,专利申请2件,共签订各种科技服务合同210份,技术市场交易合同成交额1200万元。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全县共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各1个。有艺术表演团体9个,公共图书馆藏书5.18万册。全县共有电影放映单位1个,新华书店29个,文化站11个。

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全县共有卫生机构302个(含个体、私营)其中:医院、卫生院14个。卫生机构人员1979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661人,在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助理)医师573人,注册护师、护士340人。全县卫生机构共有病床556张,其中医院、卫生院541张。

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全年共举办各类体育活动30项次,参赛人数26.5万人次,参与市级以上各类体育比赛12项,参赛人数1800人次。在省级比赛上获第一名有3人,获第二名有4人,获第三名有6人。在市级比赛上获第一名的有6人。获第二名的有8人,获第三名的有10人。

十、人口与就业

人口自然增长率略有上升。年末总人口461776人,其中:农业人口368309人。年内出生人口4610人,人口出生率10.16‰。年内死亡人口1998人,人口死亡率4.3‰。人口自然增长率5.67‰,比上年上升了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