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通城县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全县人民在新一届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突出发展主题,加快推进县域经济“一主三化”进程,国民经济保持了健康快速发展,经济效益和质量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综 合 经济快速增长,总量再创新高。初步测算,通城生产总值首次突破20亿元大关,达到200911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6%,高于全市平均增幅0.1个百分点,是近年来的最高增幅。从三次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5205万元,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80764万元,增长17.7%;第三产业增加值74942万元,增长8.4%。产业结构呈现新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3年的23.5︰38.1︰38.4调整为22.5︰40.2︰37.3。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上年的76.5%提高到77.5%。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取得了新的发展。工业方面,工业经济正进入提速发展时期,据初步计算,全部工业增加值64492万元,增长20.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7.8%,全县工业增长拉动经济增长5.5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农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拉动经济增长1.9个百分点。全面落实惠农政策,全年发放粮食直补和早稻良种补贴资金538万元,农业税及附加下调3个百分点,全县农业税比上年少收735.7万元,农业人平减免23.5元,减幅达44.3%。城市化进程迈出新步伐。城区新建2个交通渠划路口,结束了通城交通无红绿灯的历史,城市管理功能得到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工业园区布局更趋合理,环境整治进一步得到优化,两个文明建设卓有成效,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二、农 业 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全面落实国家惠农政策,狠抓结构调整,主要农副产品价格普遍上扬,农民种田积极性普遍高涨,农村经济形势全面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8707万元,同比增长40.1%,其中:种植业产值52182万元,增长63.3%;林业产值2847万元,增长4.6%;牧业产值41078万元,增长23.1%;渔业产值1580万元,增长10.7%。全年总播种面积45.97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51千公顷,其中:粮食作物27.25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77千公顷。油料作物面积3.88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5千公顷。 主要农产品产量:全年粮食产量146336吨,增产13853吨,增加10.4%;油料产量3731吨,增产15.6%;蔬菜产量102852吨,增产1.8%;茶叶产量790吨,增产45.5%;园林水果产量3007吨,增产60.8%。 林业生产稳步推进。全年植树造林面积33359亩,幼林抚育作业面积11301亩,增长158.0%,成林抚育作业面积12999亩,增长65.6%,全年木材采伐量3677立方米,楠竹采伐量100万根,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6%。 畜牧、水产平稳发展。全年肥猪出栏37.11万头,增加0.34万头,家禽出笼25.72万只,增加0.06万只。淡水养殖面积3.3万亩,全年水产品产量2700吨,比上年增加100吨,其中养殖产量2500吨。 年末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33849千瓦,增长9.5%。农村用电量1967万千瓦小时,增长3.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全县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5739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32.9%,比上年增幅加快20.8个百分点,高出全市平均增幅4.3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1218万元,增长30.9%,其中国有企业完成7435万元,减少3.9%;集体企业完成7046万元,增长16.8%;股份合作企业完成8724万元,增长67.3%;股份有限公司完成53879万元,增长28.0%;其他企业完成2261万元。重工业增长快于轻工业,全年轻工业完成总产值16010万元,增长13.0%,重工业完成总产值65207万元,增长36.1%,高出轻工业增速23.1个百分点,轻重工业结构由2003年的22.8︰77.2调整为19.7︰80.3。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稳定增长。水泥产量15.64万吨,比上年增加1.51万吨;砂带73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27万平方米;水砂纸9355万扎,比上年增加2023万扎;木砂纸972万扎,比上年增加13.5万扎;云母纸3604吨,比上年增加814吨;云母板3215吨,比上年增加450吨;中成药213吨,比上年增加76吨;金刚藤脐囊660万盒,比上年增加107盒。 工业产销衔接趋好。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销售产值78422万元,比上年增长31.6%,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6.6%。 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规模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141.9%,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七项指标为:资产贡献率11.0%,比上年下降2.3%;资本保值增值率145.8%,比上年提高22.8%;资产负债率40.7%,比上年下降2.5%;流动资产周转率1.8次,比上年下降0.1次;成本费用利润率7.2%,比上年下降2.2%;全员劳动生产率52422元/人,比上年提高21148元/人;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6.6%,比上年提高0.6%。 建筑市场管理得到加强,招投标制度逐步健全。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6272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5%,全县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20795万元,增长17.9%,实现利税总额2439万元,增长11.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049万元,同比增长24.0%,其中项目固定资产投资49144万元,同比增长37.1%。在项目投资中,基建投资21513万元,同比增长18.5%,技改投资16489万元,同比增长62.1%。第一产业完成投资8400万元,同比增长38.1%,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1937万元,同比增长49.9%,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9712万元,同比增长11.0%。全年施工项目132个,新开工项目123个。 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加快,园区聚集和辐射效应初步显现。隽水工业区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管理工业园区,园区面积达1200亩,入区企业46家,总投资4.57亿元。2004年,新征土地389亩,其中,政府配送土地210亩,引进项目8个,投资1.59亿元,隽水工业区已成为全县招商引资的窗口,工业发展的平台。 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全年完成各类招商引资项目124个,实际到位资金2.24亿元,同比增长41%,新上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8个,总投资9850万元,其中,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5个。 五、贸易和市场物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