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12 攀枝花市统计局

攀枝花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攀枝花调查队

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为困难和复杂的一年,市委、市政府领导全市人民,勇敢面对金融危机冲击,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按照“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总体要求,千方百计克服各种艰难险阻,保持了经济平稳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安定和谐的良好局面。

一、综合

国民经济 据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24.08亿元,增长11.2%,增速比上年回落3.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32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300.06亿元,增长12.0%;第三产业增加值103.70亿元,增长10.0%。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4%、77.9%和20.7%,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的4.7:72.7:22.6调整为4.8:70.8:24.4。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6562元。

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57.07亿元,增长19.5%,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7%,比上年上升了3.2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6.6%,拉动全市经济增长6.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民营增加值为6.78亿元,增长7.0%;第二产业民营增加值为99.34亿元,增长22.3%;第三产业民营增加值为50.95亿元,增长15.1%。年末全市注册登记个体工商户为46472户,私营企业8632户。

物价水平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7%,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0.9%,居住类价格下降1.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1.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0.9%,烟酒及用品上涨1.4%,衣着类上涨5.0%,交通与通信下降0.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0.4%。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涨0.4%。房屋销售价格上涨0.1%,房屋租赁上涨1.1%,土地交易价格上涨3.9%。

景气指数 企业家信心指数为84.3点,企业景气指数为 116.1点,预示整体经济进入轻度景气区间。其中,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零售业、社会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19.3点、121.9点、150.0点、133.3点、200点、166.7点。

区县经济 东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7.66亿元,增长11.0%;西区53.34亿元,增长16.0%;仁和区72.49亿元,增长16.2%;米易县43.60亿元,增长13.4%;盐边县51.0亿元,增长2.2%。

二、农业

农业经济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4.03亿元,增长4.8%。其中:农业产值17.04亿元,增长5.1%;林业产值1.66亿元,增长0.7%;牧业产值12.2亿元,增长3.5%;渔业产值 2.6亿元,增长13.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52亿元,增长2.4%。

种植业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8366公顷,比上年增加683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1076公顷,下降0.4%,油料种植面积1877公顷,增长20.1%;糖料种植面积1382公顷,增长2.8%;蔬菜种植面积10780公顷,增长2.1%。烟叶移栽面积10168公顷,比上年增加271公顷;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其它农作物播种面积的结构为60.1:36.5:3.4。

粮食总产量23.14万吨,增产0.6%;油料产量0.27万吨,增产30.2%;糖料产量15.19万吨,下降11.5%。蔬菜产量52.45万吨,增长4.3%;水果产量12.17万吨,增长17.9%;烤烟产量2.10万吨,增长53.1%。

畜牧业 肉类总产量6.77万吨,比上年增长4.2%。其中,猪肉产量4.67万吨,增长3.4%;牛肉产量0.49万吨,增长5%;羊肉产量0.72万吨,增长6.4%;禽肉产量0.84万吨,增长6.8%;禽蛋产量0.83万吨,增长50.8%;牛奶产量1831吨,下降11.2%;蚕茧产量3214吨,增长24%。

渔业 全年水产品养殖面积5.34万亩,增加750亩,淡水鱼苗95620万尾,增长11.9%,水产品产量2.34万吨,增长25.8%。

林业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3334公顷,天保造林10933公顷,退耕造林467公顷;森林面积438382公顷,森林覆盖率59.0%,当年苗木产量431万株,活立木蓄积量2942万立方米。全市共有3个自然保护区,拥有面积99938公顷。

生产条件 农业机械总动力56.05万千瓦,增长10.9%,年末实有机耕作业面积47.06万亩,增长6.4%。有效灌溉面积40.68万亩,增长3.6%,其中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68万亩,增长229.4%。排灌机械保有量2841台,增加37台,机电排灌负担面积12.39万亩,增长1.5%,新增蓄引提水能力366万立方米,水利工程数量7445处,农业用水量25343万立方米。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 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80.72亿元,增长12.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68.07亿元,增长13.0%,其中,国有工业完成增加值68.02亿元,增长1.0%;股份制工业完成增加值193.30亿元,增长18.4%。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737.21亿元,增长3.6%;四大支柱产业完成总产值情况为,钢铁产业356.25亿元,下降9.1%;钒钛产业45.61亿元,上升0.5%;能源产业181.72亿元,增长13.5%;化工产业44.6亿元,增长26.2%。主要产品产量见下表: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713.75亿元,增长3.6%;产销率为96.8%,与上年持平;工业企业综合效益指数为176.3,比上年下降22.5点;实现利润总额11.96亿元,下降55.1%;利税总额51.43亿元,下降35.2%。总资产贡献率为5.3%,降低3.6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为73.2%,上升1.6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1.7%,降低2.1个百分点。

建筑业 全市具有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87个,期末从业人员37717人。建筑企业实现总产值92.23亿元,增长10.6%;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9.34亿元,增长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4.76亿元,增长40.6%,其中:民间投资完成11.66亿元,增长39.4%。从管理渠道看,基本建设投资96.91亿元,增长8.0%;更新改造投资115.22亿元,增长72.1%。全年新增固定资产210.41亿元,增长50.1%。全市新增投资项目667个,亿元以上投资项目96个。

从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7.63亿元,增长99.9%;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37.51亿元,增长50.4%,其中工业投资136.22亿元,增长49.1%;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19.62亿元,增长28.6%。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由上年的2.0:48.6:49.4调整为2.9:51.9:45.2。

全市“四个一批”在建项目共完成投资124.8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47.1%。全市500万元以上项目606个,共完成投资216.3亿元,同比增长41.6%,占全社会投资的81.7%。四大支柱产业完成投资117亿元,同比增长50.6%,其中,钢铁行业完成投资53.9亿元,增长65.8%;能源行业完成投资37.8亿元,增长46.5%;钒钛行业完成投资17.2亿元,增长31.3%;化工行业完成投资8.1亿元,增长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