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武城县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09 德州市武城县统计局

2007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县第十五届人代会第一次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拼搏争先,加速崛起,武城经济社会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综合实力、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改革开放等取得重大突破,社会各项事业全面提升。

一、综合

国民经济平稳发展,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初步核算,2007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6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7%,人均GDP达到21883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32亿元,增长10.4%;第二产业增加值48.28亿元,增长15.0%,第三产业增加值24.10亿元,增长19.5%。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的11.4:59.7:28.9调整为12.5:58.4:29.1。一产比重提高了1.1个百分点,二产比重下降了1.3个百分点,三产比重提高了0.2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保持健康发展。2007年,全县民营经济户数达到7338户,其中私营业户831户,从业人员达到3.21万人;注册资金24.37亿元;营业收入达到343.32亿元,增长22.7%;上交税金1.41亿元,增长20.2%,占地方财政收入的99.3%。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形势稳定。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1.23亿元,增长15.5%,全年粮食总产28.68万吨,增长10.1%,单产467公斤,增长3.8%;粮食种植面积61.36万亩,增长6.2%;棉花总产3.17万吨,增长14.8%,棉花单产90公斤,增长5.9%,棉花面积35.11万亩,增长8.5%;蔬菜总产15.30万吨,减少11.3%;水果总产3144吨,增长11.2%;油料作物总产1143吨,减少19.7%。

林业生产持续发展。全年造林面积232公顷,植树20万株,年末实有林地面积31.42万亩,增长2.6%;森林覆盖率为29.5%。

牧渔业生产稳定提高。全年肉类总产量1.97万吨,增长10.8%;禽蛋产量1.35万吨,增长9.9%;奶类产量5.9万吨,增长11.0%。猪年末存栏9.58万头、出栏14.89万头;羊年末存栏10.24万只、出栏5.67万只;大牲畜年末存栏6.82万头,其中奶牛2142头;家禽年末存栏184.44万只、出栏365.14万只;年末水产品养殖面积达520公顷,淡水水产品产量2343吨,增长2.0%。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农用机械总动力达51万千瓦,增长2.5%;农用拖拉机13969万台,增长3.5%。农村用电量3581万千瓦时,增长43.4%;塑料薄膜使用量1288吨,增长4.1%;全年化肥施用量(实物量)65154吨,增长0.6%。年末实有耕地面积37812公顷;配套机电井8820眼,增长0.2%;有效灌溉面积38千公顷,增长0.1%;年末全县393个村通汽车,通电话村393个,自来水受益村393个,均达100%。

三、工业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年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324家,比年初增加18家,资产合计达到84.35亿元,增长32.2%。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0.03亿元,增长30.2%。全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1.51亿元,增长49.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9.0%,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9个百分点。全县工业用电量21297万千瓦时,增长19.6%。

工业效益显著提高。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55.90亿元,增长36.1%;实现利税24.96亿元,利润10.56亿元,分别增长36.5%和36.8%。产成品存货9.44亿元,增长62.2%,应收帐款净额7.27亿元,增长6.6%。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35.6%,同比提高42.3个百分点。生产销售衔接良好,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5.7%。在主要经济效益指标中,总资产贡献率3.25%,资本保值增值率140.6%,增长40.6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38.2%,下降3.66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8%,增0.93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9.35万元/人,增长18.3%。

四、固定资产投资及建筑业

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2007年,全县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达到169个,完成投资48.18亿元。其中,城镇规模以上投资40.26亿元,增长5.3%;农村投资7.92亿元,增长75.2%,全县投资规模过5000万元项目33个。

建筑业生产效益稳定提高。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5.38亿元。全县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达11家,完成施工产值4.83亿元,实现利润8066.9万元,建筑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110726元/人。

五、交通、邮电通信

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770公里,万人均占有48公里。境内公路里程1721.4公里,其中:高等级公路31.4公里,增长102.6%,公路密度为231.7公里/百平方公里,9个乡镇(街)全部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公路运输企业完成客运量889万人,增长38%,客运周转量16251万人公里。增长17.6%;完成货运量383万吨,增长20.4%;货运周转量16251万吨公里,增长17.6%;民用汽车拥有量5555辆,增长28%,其中:个人汽车拥有量5354辆,增长30%。

邮电通信业稳步发展。全年邮政业务总量2836.87万元,增长13.5%;固定电话业务总量6200万元;增长15.2%;移动电话业务总量4.1亿元;全县市话交换机容量7.69万门;农话交換机容量5.48万门;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58部/百人。年末全县移动电话用户13.44万户,增长21%;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到8286户,增长48.6%。

六、国内贸易

城乡消费品市场繁荣。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76亿元,增长18.5%。其中县的零售额12.46亿元,增长17.6%;县以下零售额12.30亿元,增长19.1%。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单位实现零售额2.51亿元,增长13.2%;个体经济零售额8.72亿元;私营经济零售额8.33亿元,增长19.7%;其他经济零售额2.72亿元,增长11.3%。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5.43亿元,增长18.5%;餐饮业零售额8.35亿元,增长17.9%;其他行业零售额0.9亿元。全县各类市场发展到42处,其中亿元市场8处,专卖连琐超市147家;全年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148.3亿元,增长19%。

七、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平稳增长。全县实现进出口总额2109万美元,减少18.2%,其中,出口创汇1891万美元,增长35.7%:进口218万美元,减少81.6%;全县外派劳务人员1436人,增长93.8%;全年合同利用外资3010万美元,增长5%;实际利用外资423.5万美元,减少400%。

八、财政、金融、保险业

财政收支稳定增长。全县境内财政总收入2.58亿元,增长6.24%。地方财政收入1.42亿元,增长1.0%.主要收入项目中,增值税收入1091万元,增长20.15%;营业税收入1457万元,减少0.3%;企业所得税收入668万元,增长36.3%;行政性收费4751万元,减少37.3%。全县财政支出41052万元,增长20.6%。其中一般公共服务6995万元,增长14.8%;农业支出4613万元,增长84.5%;社会保障和就业6780万元,增长32.8%;教育支出9441万元,增长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