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市莒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实施“四大战略”、围绕“一个核心”、突出“四个重点”、实现“三个目标”的工作思路,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投资取得新的成效,消费市场稳中趋旺,外向型经济实现新的突破,民营经济发展增强,金融运行平稳,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有了较快的增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综 合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85.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16.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1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34.90亿元,增长26.9%;第三产业增加值27.41亿元,增长13.9% 。全县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30:36:34调整为27:41:32。 非公有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年末全县有证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55万户,从业人员6.93万人;私营企业发展到1006家,从业人员6.7万人,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9.2%。 园区开发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县工业园区累计完成投资6100万元,基础设施达到“六通一平”。进园项目100个,其中今年新进园项目30个,实现到位资金10.06亿元。县农副产品出口加工区整体框架初步建成,已有2个过亿元的项目进园。 县城环境建设取得新的成效。2005年,城市建设共完成投资2620万元,先后实施了日照路改造、昌盛路硬化、广场东西路硬化、潍徐路改造、莒州路中间绿化带硬化改造工程,硬化道路全长4.5公里, 面积6.3万平方米, 构建了畅通便捷的城区道路交通网络。加快大环境绿化和道路绿化, 新增城市绿化面积65万平方米, 实施了城阳路北入口绿化、225省道绿化、振兴西路绿化、青岛北路绿化、日照路绿化及城阳花园等一大批绿化工程建设,东部新区初具规模,城区框架进一步拉开。 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县养老保险参保登记企业147家,参保人数达2.8万人,收缴养老保险金4002万元。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参保单位294个,参保人员1.8万人,收缴养老保险金1463万元。收缴企业失业保险金304万元,收缴机关事业失业保险金147万元。全县最低工资标准为每人每月420元。全县参加医疗保险单位444个,参加医疗保险人数达3.1万人,累计筹集基本医疗金2793万元。年末共有社会敬老院20处,社会福利事业单位共有床位816张,收养736人。发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人数4.68万人次,134万元。发放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人数33252人,115万元。 二、农 业 全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各项惠农政策,全面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 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及时兑现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扎实开展“两田制”清理整顿,充分调动了农村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粮食总产实现恢复性增长,黄烟、桑 蚕等高产高效作物不断向规模化、区域化方向发展,全县经济作物发展到75.2万亩;21种农产品被评为绿色或无公害食品,桑蚕、茶叶、大姜三个标准化基地通过国家级验收。劳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劳务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进一步提升。实现了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全年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23.1亿元,可比增长5.9%。 种植业内部结构进一步调整。全年粮食作物面积109.35万亩, 比上年增长20.4%,粮食总产量45.14万吨, 比上年增长21.1% ;油料产量7.95万吨,减9.6%;蔬菜产量78.3万吨,增0.1%;瓜类产量13.2万吨,增长1.7 %;烟叶0.58万吨,与去年持平; 茶叶208吨,增长10.0%;水果4.9万吨,减2.0%;蚕茧3584吨,增长0.4%。粮经比例由上年的44:56调整到50:50。 林业生产平稳发展,造林质量不断提高。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635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7.1%。 畜牧业生产略减。年末全县畜牧业规模养殖单位14200个,畜禽养殖大棚2200个。全年猪出栏54.83万头,减1.5%;羊出栏50.13万只,增长1.1%;牛出栏4.19万头,下降3.0%。全年肉类总产量7.17万吨,减0.1%;禽蛋总产量3.31万吨,减7.5%;牛奶产量2948吨,增长57.0%。 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县水产养殖面积2550公顷,水产品总产量11800吨,比上年增长5.8%。 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年末共有农业机械总动力89.61万千瓦,其中大中型拖拉机2769台,小型和手扶拖拉机8.85万台,农用汽车348辆,农用运输车2561辆;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8.37万吨,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4777吨,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76万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县各级把加快工业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积极争引项目和资金,加快技术改造与创新,工业生产保持了快速增长,工业运行质量显著提高。 2005年,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29.34亿元,可比增长26.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发展到139家,比上年增加55家,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8.22亿元,可比增长47.3%。工业产销衔接良好,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41%,比上年下降1.25个百分点。 工业产品结构继续优化。出口产品、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消费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全年工业品出口交货值增长42.6%。全县重点调度的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中,食用植物油6940吨,下降16.1%;丝产量461吨,增长15.8%;服装747.94万件,下降16.1%;机制纸及纸板9.53万吨,增长38.3%;发电量27586万千瓦时,增长16.1%;水泥432.39万吨,增长36.2%;配混合饲料15.93万吨,增长56.07%;塑料制品3.79万吨,增长96.55%。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0.83亿元,比上年增长76.72%;实现利润20127万元,增长165.72%;利税合计38917万元,增长99.93%。企业亏损面10.79%,下降了37.5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2892万元,增长8.58%。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61.29%,提高40.5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10.53%,提高1.4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212.33%,提高62.7百分点;资产负债率71.42%,降低6.8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77195元/人,增长54.9%。 建筑业生产和效益继续提高。全县资质等级三级及以上的建筑企业36家,实现建筑业施工产值5.79亿元,比上年增长 49.2%;实现建筑业竣工产值4.65亿元,增长32.9%;施工房屋建筑面积86.13万平方米,增长26.8%;竣工房屋建筑面积65.14万平方米,增长4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