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滕州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滕州市统计局 (2008年4月8日) 200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落实“工业强市”战略,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努力建设和谐滕州,国民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 一、综 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初步核算,200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404.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94亿元,增长7.6%;第二产业增加值249.77亿元,增长18.9%;第三产业增加值115.35亿元,增长17.9%;三次产业比例为9.6:61.8:28.6。人均GDP达到26019元(按现价汇率折算为3614美元),比上年增长16.9%。 民营经济蓬勃发展。非公有(民营)户数4.61万户,增长15.5%;从业人员21.47万人,增长21.8%;注册资金69.26亿元,增长43.3%;纳税额19.04亿元,增长42.1%,占税收总额的58.7%,上升7.4个百分点。 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明显。2007年,实现城镇就业再就业18560人,城乡劳务输出46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以内。加强“零就业家庭”再就业保障,全市111户“零就业家庭”成员得到安置;开展了农村零转移就业、贫困家庭就业援助工作,实现了城乡双零家庭全部动态“消零”。全年共安置失业人员再就业3680人,其中,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890人。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就业工程。2007年,全市共举办劳动用工洽谈会99次,提供就业岗位71510个,洽谈成功29600人,开展劳动事务代理2000余人;突出抓好以“滕州技工”为主的特色品牌培训,努力做大做强“滕州技工”劳务品牌。 经济开发区建设步伐加快,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投资环境不断优化,承载能力不断增强。2007年,共引进项目44个,累计达到219个,总投资159.4亿元,建成投产156个;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32.6亿元,工业增加值42.3亿元,利税6.7亿元,财政收入3.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8%、79%、76%、77%。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综合实力不够强,人均占有依然偏低;经济结构还不够优化,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经济发展的外向度较低,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还不够高;经济发展方式仍比较粗放,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压力较大;城市建设档次还有待提升,城乡统筹发展水平依然偏低;就业再就业压力仍然较大,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完善;经济发展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等等。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2007年,全市各级紧紧围绕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和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全市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农村经济繁荣稳定。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71.03亿元,比上年增长6.8%。其中:农业产值44.51亿元,下降7.7%;林业产值0.78亿元,增长4.0%;牧业产值19.70亿元,下降10.1%;渔业产值1.04亿元,增长2.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5.0亿元,增长5.6倍。 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程度明显提高。农、林、牧、渔及农业服务业增加值比例为62.7:1.1:27.7:1.5:7.0,各业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种植业结构得到改善。由于受自然灾害和粮食病虫害等因素的影响,粮食总产和单产均有所下降。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63.06万亩,粮食总产74.53万吨,比上年下降9.4%,单产达到457公斤/亩,下降9.3%;油料产量5.47万吨,下降3.2%;蔬菜产量249.8万吨,下降8.9%;水果产量5.6万吨,下降0.3%。 林业生产取得新进展。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2.64万亩,其中本年新育苗面积3105亩,年末实有林地面积372.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7%。 牧业生产发展稳定。2007年全市各级把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来抓,取得了明显成效。年末生猪出栏45.67万头,下降2%;牛出栏2.07万头,增长2.9%;羊出栏90.68万只,增长2%;家禽出栏5207万只,下降5.9%。肉类总产量达到13.21万吨,下降4.2%;禽蛋产量4.26万吨,下降15.4%;奶类产量0.55万吨,增长16.0%。 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市水产品养殖面积4.95万亩,水产品总产量1.53万吨,分别增长3.1%和6.6%。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97.6万千瓦,增长6.8%;农用拖拉机12200台,增长1.7%;农用汽车1558辆,增长13.3%;大型联合收割机638台,增长8.5%。全年机耕面积达到8.6万公顷,小麦机播面积5.15万公顷,小麦机收面积5.15万公顷,占小麦收获面积的92.96%。农用化肥(折纯)施用量10.93万吨,增长0.5%。水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69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95.3%,其中,节水灌溉面积6.2万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2007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3家,总数达到411家;工业增加值162.49亿元,比上年增长26.3%。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企业实现增加值0.73亿元,下降33.2%;集体企业1.35亿元,下降5.5%;股份制企业113.2亿元,增长30.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7.41亿元,增长33.8%。轻工业增加值48.6亿元,增长25.8%,重工业增加值113.9亿元,增长26.1%。规模以下工业实现增加值34.8亿元,增长6.2%。 工业经济效益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市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362.29%,比上年提高50.75个百分点。实现利税79.1亿元,增长26.3%。实现利润45.2亿元,增长26.4%,其中亏损企业亏损额0.19亿元,同比下降37.4%。工业品产销衔接良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9.98%。 支柱产业优势更加明显。机械制造、煤化工、能源、食品医药、建材、轻纺等六大支柱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15.02亿元、利税67.01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3.6%、34.2%,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4.7%、84.8%。我市被确定为山东省中小机床制造业基地和煤化工产业基地核心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