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市弋阳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09 上饶市弋阳县统计局

“十五”时期,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团结在”沪瑞高速公路上饶沿线快速崛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牢牢把握”推进三大转移,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三个文明建设“的工作主线,解放思想,扎实工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十五“计划全面超额完成。”十五“的五年,是我县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的五年,回首”十五“,弋阳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经济规模加速扩张,GDP总量五年翻一番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十五“期间,特别是2003年以来,弋阳经济发展发生了积极变化,进入了快速扩张阶段,上升势头强劲,生产总量增长持续走高。2001、2002、2003、2004年,GDP增幅分别达到了7.68%、13.1%、15.32%和22.71%。2005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9.1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2.9%。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动了财政收入的轻快增长,2005年财政总收入1.71亿元,比上年增长21.6%,是2000年2.14倍,财政总收入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0年9.25%,提高到2005年9.9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1亿元,比上年增长22.7%,是2000年2.04倍。

二、三大产业全面发展,经济结构逐步优化

第一、坚持惠农支农,推进农业产业化

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皇粮国税“成为历史。”十五“期间,我县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支农政策。先后实施了农村税费,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林业产权制度,粮食流通体制等一系列政策。取消了”三提五统“和农村教育集资,免征了农业税和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农民人均减负97.7元,2005年全县农村实行全额免征农业税,28万多农民告别”皇粮国税“。这在我县农业发展史上是开辟先河的重大举措。”十五“期间,我县坚定不移稳定粮食生产,严格保护耕地,实施粮食增产工程,确保粮食安全。2005年实现农业总产值(现价)86584万元,比上年增长20.06%。粮食年产从17.2万吨增加到19.1万吨,形成了中华草龟、毛竹丰产林、鹅鸭饲养、优质水稻、优质果业等五大优质农产品基地和特种水产、风味食品、年糕、扣肉、罐头、竹制品等六大优势农业产业。2005年全县农业企业达到95家,其中:规模以上16家;农产品加工企业48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3家,县级5家,绿色产品标志11个。

第二、坚持工业兴县,推进新型工业化

”十五‘时期,全县第二产业继续快速增长,主导产业地位更加突出。始终把扩展工业总量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集中力量办好工业园区,着力培育支柱产业,扶持壮大优强企业,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升。2005年,全县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6.58亿元,比上年增长19.02%,“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9.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87亿元,比上年增长16.2%,是2000年的1.98倍,工业经济上交税金8664万元,占财政总收入的51.9%,城南工业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连胜工业小区重焕生机,园区工业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动能。“一园一区一带一线”已有落户企业104家,投产企业89家,2005年实现增加值2.9亿元,上交税金49.8万元,分别占全县工业经济总量的59%和57%。2005年铜材加工、纺织化纤、化工建材、机械汽配、矿业加工和食品医药六大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上交税金占全县工业总量的60%以上。

第三、第三产业取得长足发展

“十五”时期,随着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连续多年保持轻快增长,居民购买力稳步提高。2005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93亿元,比上年增长13.16%,年均增长9.09%,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运输业发展迅速,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县到乡基本实现油(水泥)路化,乡、村路通率达到52.3%。与此同时,邮电业、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社会服务业等随着经济的发展也迅速壮大,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发展,促进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2005年第三产值增加值6.69亿元,比上年增长13.9%,2005年一、二、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8.5%、36.46%、35.04%。旅游业2005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650万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68.8%和91.2%。

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增强

“十五”时期,我县坚持“开发城南,完善城北”推进城市化进程,五年来,投入城市建设和改造金超过10亿元,金达综合大市场、城隍庙步行街、滨江时代广场等重点项目陆续完成,城市防洪工程一期及滨江公园建成使用。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3.17亿元,比上年增长28.89%,年均增长75.99%。2005年,中心城区面积已达到11.6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8.6万人,城市人口达8.6万人,城市化率达27%,比2000年提高11.9个百分点。

四、坚持改革开放,推进市场化进程

“十五”时期,全县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全力实施大开放主战略,充实招商力量,完善激励政策,创新招商手段,利用外资水平不断提高,五年来,累计引进县外资金42.6亿元,其中境外资金2000万美元,工业性项目资金27.69亿元。出口规模持续扩大。2005年实际出口总额80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32.79%,年均增长48.63%。

五、科技教育显著进步,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十五”期间,我县重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人才强县战略加快实施。2005年全县学校总数343所,比上年增长4.6%,在校学生总数93744人,增长12.1%,其中:高中在校学生5073人,增长5.6%;初中在校学生娄19410人,下降6.1%;小学在校学生29282人,下降3.9%.全县图书流动册数3.95万册图书,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和应急机制初步形成,并启动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2005年全县各类卫生机构30所,比上年增长30.4%,床位数555张,比上年增长4.7%,卫生技术人员891人,比上年增长0.1%。

六、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

生活质量稳步提高,2005年全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7661元,比上年增长10.75%,比2000年增长62%。“十五”期间,围绕解决“三农”问题,我县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政策和措施,使我县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稳步提高。200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24元,比上年增长11.06%,比2000年增长63%,年均增长10.26%。2005年城乡居民存款余额达到17.44亿元,增长20.7%,年均增长16.29%。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县有2.07万人参加养老保险,8811人得到农村特困救助。环境条件明显改善,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6.5%,城市绿化率达32%,城乡建设统筹发展,经济服务水平全面提高,人居环境,投资环境,发展环境均有极大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