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峄城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09 枣庄市峄城区统计局

2005年全区上下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加快发展,努力解决和克服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上升,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民经济各行业继续呈现健康、协调的发展态势。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8.3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7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7.5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3.06亿元,分别增长7.9%、19.5%和16%。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由上年的17.8?53.7?28.5调整为16?57?27,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3.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1.5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13570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6.2%。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2005年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各类招商活动,全区实际利用外来资金19.6亿元,增长21.9%,其中境外资金1376万美元,增长31.8%。

二、农业

2005年,认真落实中央各种惠农政策,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强化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促进了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及其服务业总产值1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7.9%。

农业生产增加。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6.36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面积3.42万公顷,经济和其它农作物面积2.94万公顷,粮经比例为53.8?46.2,粮食总产量继续增长,全年粮食总产达到20.73万吨,增长11.5%;平均单产6103公斤/公顷,创我区历史最高水平。棉花产量0.09万吨,下降13.8 %。油料产量1.59万吨,增长1.6%。蔬菜(含果用瓜)产量121.4万吨,增长4.7 %。水果产量2.94万吨,增长2.9%。

林业生产稳定发展。2005年完成造林面积1346公顷,幼林抚育面积2160公顷,成林抚育面积3580公顷。

畜牧业和水产业生产不断增长。全年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分别为14173吨、7998吨和2900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4.4%、12.7%和1.8%。年末大牲畜存栏27876头,增长5.6%。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1.25万千瓦,增长2.6%。其中,农用排灌动力机械2.28万千瓦,增长1.8%;农产品加工机械动力2.06万千瓦,增长2.5%。农用拖拉机4300台,农用运输车3710辆,农用汽车480辆,自走式联合收获机430台。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9.52亿元,同比增长20.6%。其中,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7.55亿元,大中型工业增加值6.63亿元。轻工业和重工业分别完成增加值3.86亿元和15.66亿元,分别增长21.9%和20.2%。

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提高。产销衔接良好,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8.42亿元,增长28.7%,产销率达98.8%,同比上升0.5个百分点。全年实现利税11.06亿元,增长26%,其中利润6.53亿元,增长16.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不断加大。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02亿元,增长55.8%,其中规模以上投资16.62亿元,增长55%。在规模以上投资中,新建项目投资13.18亿元,占规模以上投资的79.3%;工业项目投资10.93亿元,占65.8%。全区500万元以上的项目总投资15.19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79.9%。

五、内外贸易

国内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3.96亿元,增长15.5%。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2.02亿元,集体经济1.82亿元,个体经济8.51亿元,私营经济0.77亿元,其它经济0.84亿元。

对外贸易进一步增长。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498万美元,增长47.6%,其中出口额2094万美元,增长26.1%,出口企业达12家,产品主要有玩具、服装、刷子、工艺品、陶瓷、毛巾被、石膏粉、农产品等。

六、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能力不断增强。年末全区拥有各类机动车辆3509辆,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92万人,旅客周转量2974万人公里,公路货运量295万吨,货物周转量25981万吨公里。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业务总量7363万元,增长16.8%。年末,全区固定电话用户(包括小灵通)7.24万户,增长22.7%,移动电话用户9万户,增长8.2%,电话普及率达到44.6部/百人,上升5部。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2498户,新增加1220户。

七、财政、税收、金融

财政收入不断增长。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3008万元,按同比口径计算增长12.5%。其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分别增长11.6%、24.7%和51.4%。财政支出28269万元,增长16.8%。其中农业支出、文体广播事业费、教育事业费、卫生经费、城市维护费、行政管理费分别增长33.8%、35.5%、16.7%、47%、16.2%和1.5%。

税收收入大幅增长。2005年全区税收收入28580万元,同比增长55.8%。其中国税收入15274万元,增长42.9%;地税收入13306万元,增长32.6%。

金融存、贷款增长有力。全区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4.94亿元,增长12.4%,其中居民储蓄存款突破10亿元,达10.26亿元,增长14.3%。各项贷款余额12.54亿元,增长28.9%。

八、科技、教育与环保

科技工作成绩裴然。2005年全区取得科技成果38项,列入国家“星火计划”1项,列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发展计划1项,列入省科技发展计划3项、市科技发展计划10项。引进推广工农业新技术成果52项,专利申报量达136项,创历史最高水平。我区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区)”和“山东省科技特派员工程示范区”。

教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素质教育全面推进,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升学率达到56%。2005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学校173所,其中社会力量办学9所。在校学生62662人,下降1.2%。其中高、职中在校学生8493人,增长9.6%;初中在校学生18573人,下降8.7%。

环保工作扎实有效。大力开展生态区建设,全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和“三同时”执行率达到100%,我区的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环境噪声质量也按功能区达到国家标准。

九、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2005年组织了50余场大型文艺演出及联欢活动,观众共计15万余人次。全年放映各类电影 3100场次、科教幻灯片1550场,观众200余万人次。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区上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目前城区有各种健身场所发展到28个,健身活动辅导员30余人。2005年我区运动员在全国十运会中,取得63公斤级举重总成绩第2名的好成绩,在省级体育比赛中获得金牌4枚,银牌2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