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市渝水区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大力推进工业化、农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和经济环境,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努力克服积极发展中的各种困难,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质量继续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据统计,全区国内生产总值26.7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66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9.74亿元,增长15.7%;第三产业增加值8.32亿元,增长11.3%。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32.4:36.4:31.2,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1.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0.4个百分点。市场价格继续低位运行,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下降0.2个百分点,消费品价格指数下降了2.7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规模工业企业总量不大、市场竞争力不强;农民增收缓慢,城乡收入差距拉大;财政增收与就业压力较大。 二、农业 2002年,全区各级党政部门,依据市场导向,牢牢把握农民增收这条主线,按照“调准目标,调优品种,调响品牌,调新机制”的工作思路,切实调整和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突出发展效益性农业,农业生产呈稳步发展势态。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1172万元,比上年增长4.0%,其中,农业产值90472万元,林业产值6517万元,牧业产值34615万元,渔业产值9568万元,分别增长4.6%,10.4%,-1.0%,10.6%。农、林、牧、渔业之间的构成由上年的63.5:4.3:25.9:6.3调整为64.1:4.6:24.5:6.8。种植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全年粮食总产量28.7万吨,比上年下降5.7%;棉花总产6774.2吨,比上年下降10.9%;油料总产12794吨,下降15.6%;水果总产10526吨,增长29.2%,其中柑桔7692吨,增产22.6%;黄花梨2213吨,增长43.0%。 林业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2002年,全区造林面积1.6万亩,退耕返林返草面积0.4万亩,中幼林抚育面积1.0万亩,封山育林面积3.6万亩,森林覆盖率47.2%。 畜牧业生产数量下降,但品质趋年提高。全年肉类总产量3.25万吨,比上年下降6.6%;生猪出栏32.57万头,比上年下降8.7%,其中三元杂交猪出栏比重提升到67%以上。牛出栏4.53头,增长5.0%,家禽出笼300.9万羽,增长1.5%,家禽产蛋量2986吨,下降8.6%,牛奶产量208吨,增长9.5%。 渔业生产持续发展,特种水产快速增长。全年放养水面51788亩,水产品总产量达12840吨,比上年增长4.1%。其中,特种水产养殖产量2213吨,比上年增长18.4%,占水产品总产量的17.2%。 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继续改善。据统计,全年新修山塘水库151座,新建电灌站5台/54千瓦,完成土石方247.9万方,完成劳动累积工385万工日,当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71万亩,改造中低产田0.4万亩,年末全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1.0万千瓦,农用排灌机械动力3.2万千瓦。全年农业化肥施用量70434吨,下降2.9%;农用薄膜使用量266吨,增长8.6%,农药使用量1412吨,下降6.7%,农村用电量9461万千瓦小时,增长20.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立足市场求生存,立足改革谋发展。2002年,我区围绕机制创新和体制创新,加大引资力度,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步伐,着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工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234590.7万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国有工业产值2495.7万元,下降36.3%,集体工业产值7099.8万元,下降31.0%,股份合作工业3501.4万元,下降18.3%,有限责任公司11387.8万元,增长69.9%,个私工业产值210106.0万元,增长14.1%。国有工业占全区工业总产值比重由上年1.9%,下降至1.1%;非国有工业比重为98.9%。规模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31893.2万元,其中重工业产值24539.5万元,占76.9%;轻工业产值7498.4万元,占23.1%。 全区主要工业产品生产情况:建材类产品产量有增有减。全年生产水泥17.99万吨,比上年增长29.5%;砖33395万块,比上年下降13.3%;无逢钢管29450吨,增长48.8%。食品类产量快速增长。饮料酒4102吨、软饮料14801吨、大米加工74600吨,分别比上年增长24.7%、113.6%、36.0%。其他产品:纸制品10124吨,塑料制品748吨,分别下降12.5%,2.2%,原煤36.6万吨,比上年增长50.0%。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提高。19个规模工业企业产销率达107.4%,企业亏损面为10.5%,盈亏相抵,实际亏损26.4万元,减亏93.1%,企业资产负债率84.3%,资产利税率为1.7%,企业产成品资金占用率17.7%。 建筑企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区资质等级准四级及以上建筑施工企业完成建筑总产值21657万元,比上年增长38.7%。施工工程184个,投标承包127个,投标承包面69.0%,比上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全年房屋施工面积75.5万平方米,竣工面积34.4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迅猛增长。2002年,我区加快投资促进经济增长步伐,积极拓宽投资渠道,着重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三位一体”改造、工业企业技术革新等方面重点项目的建设,基础产业及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200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7750万元,增长40.9%,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57070万元,增长29.4%;技术改造投资完成8120万元,增长63.1%;房地产开发完成12560万元,增长106.0%。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区年末拥有各种民用汽车3881辆,比上年末增长4.8%,其中载客汽车1025辆,普通载货汽车2800辆,分别增长4.4%和5.1%;农用运输车1348辆,增长7.0%。旅客周转量20996万人公里,旅客运输量887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3.0%、5.0%,货物运输量52041万吨,货物周转量537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2.0%、3.1%。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2002年,全区通电话村委会达264个,实现了村村通电话,农村电话装机4万门,入户率18.0%,城乡手机用户发展到13.6万户。 六、贸易业和利用外资 随着国民经济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增加,有效地促进了国内贸易的回升。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916万元,比上年增长10.6%。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8739万元,比上年增长11.9%,农村消费品零售额38177万元,增长9.7%;从行业类型看,批发零售贸易业消费的零售额37712万元,餐饮业消费品零售额4810万元,制造业消费品零售额10081万元,其他行业消费品零售额14313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5%、14.3%、8.0%、3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