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邵武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邵武市统计局 2007年3月15日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经济强市的总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抓好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落实,经济继续在高位上运行,呈现出速度较快、稳定性较强、结构改善、效益提高的良好态势,主要经济指标保持持续、快速、协调地增长,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全市全年实现生产总值56.39亿元,同比增长12.6%,增速比上年同期快了2.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2.48亿元、19.88亿元、24.03亿元,增长5.7%、18.9%和11.2%,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3、6.4、4.8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0.5%、51.1%、38.4%。三产结构由上年的23.2:33.9:42.9调整为22.1:35.3:42.6,其中一产比重下降1.1个百分点,二产比重上升1.4个百分点,三产比重下降0.3个百分点。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有效成果。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77%,比上年同期下降0.43个百分点,全年新增就业2762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897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184人。年末城镇单位 从业人数35079人,比上年同期增长10.47%,其中在岗职工年平均人数31099人,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5797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3%。 全市公安局户籍年末总户数94293户,总人口300241人,统计局抽样调查推算2006年全市常住人口29.4万人,城镇化率61.2%,人口出生率12.3%,死亡率6.0%,人口自然增长率6.3%。 二、农业 全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20.05亿元,比上年增长6.12%。其中,农业产值8.7亿元,增长4.8%;林业产值(第一产业)3.57亿元,增长4.37%;牧业产值3.79亿元,增长9.63%;渔业产值3.85亿元,增长6.6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14亿元,增长10.71%。农林牧渔及服务业结构为43.4:17.8:18.9:19.2:0.7,与上年相比,农业上升1个百分点,林业下降0.1个百分点,牧业上升0.1个百分点,渔业下降1个百分点,农林牧渔服务业比重持平。 中央的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和相对较高、稳定的粮食价格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2006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4.53万亩,增长11.6%,粮食总产量19.96万吨,增长11.63%。油料、烟叶、药材、蔬菜瓜果等非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9.68万亩,其中油料播种面积3.12万亩,同比下降2.2%,蔬菜瓜果类播种面积14.79万亩,同比下降9.7%,烟叶产量23042吨,同比增长9.34%。茶叶年末实有面积4.76万亩,增长2.44%,产量4820吨,增长2.93%。水果年末实有面积8.58万亩,下降1.9%,产量41091吨,下降1.9%。 林业发展较为平稳。全年迹地更新面积5.49万亩,比上年增长0.47%,商品材产量35.02万立方米,增长3.63%,毛竹产量421万根,增长38.5%。 畜牧业保持稳步发展。全年全市牛、羊、猪、家禽出栏增加,肉类产品总产量22166吨,同比增长8.79%;期末牛存栏1.44万头,比上年减少0.67万头,羊存栏2.79万头,比上年减少1.19万头,猪存栏11万头,减少4.05万头。全年禽蛋产量3895吨,增长5.96%,奶类产量10637吨,下降20%。 渔业稳步增长。全市水产品总产量18425吨,同比增长2.9%,其中淡水鳗产量5896吨,增长4.37%。 农林产品的科技含量进一步提升,全市建立无公害茶叶种植示范基地10个、台湾水果示范基地6个、草腐类食用菌栽培示范基地7个;改造优质鱼种培育池20余亩,建立试验示范高产鱼池100余亩,推广小体积网箱养鱼760立方米;新增造林面积6万亩,种植乡土珍贵特色苗木2.5万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社会工业总产值达到56.53亿元,增长23.7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突破百家,达到123家,比上年新增47家,实现产值50.08亿元,同比增长26.6%,规模工业产值占全社会工业产值比重达到88.59%,比去年同期提高2个百分点。 工业生产呈现出轻工快于重工、非国有快于国有的发展格局,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实现产值9.23亿元,同比增长14.52%,非国有企业实现产值40.85万元,增长34.19%,非国有工业企业产值比重达到81.57%,比上年提高13.6个百分点。轻工业实现产值19.32亿元,增长47.28%,重工业实现产值30.75亿元,增长21.18%。 支柱行业保持强势发展,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进一步提升。重点培育的三大产业全年累计实现产值31.76亿元,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的63.4%,比去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其中化工及橡胶制品业实现产值13.34亿元,同比增长25.21%,占规模工业产值的比重为26.63%,林产加工业实现产值13.5亿元,同比增长39.64%,占比26.95%,纺织业实现产值4.92亿元,同比增长43.55%,占比9.81%。其主要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布产量1806万米,增长23.61%;人造板产量22.72万立方米,增长26.75%;轮胎外胎产量54.07万条,增长23.31%;合成氨产量10.1万吨,增长24.15%。全年工业用电量6.68亿千瓦时,增长24.15%。 重点企业不断扩大规模。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实现产值达到5000万元以上企业有21家,比去年同期增加5家,其中5亿元—10亿元企业1家,2亿元—5亿元企业6家,1亿元—2亿元企业1家,5000万元—1亿元的企业有13家,这21家重点企业累计实现产值35.8亿元,同比增长15.4%,占规模工业产值的比重为71.5%。 工业效益总体情况较好。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6.8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04%;实现利税总额35118万元,增长93.57%;亏损企业亏损额2027万元,同比下降79.53%。全市规模工业效益指数为138.08%,同比提高9.23个百分点,七项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完成情况均好于去年同期水平。 建筑业稳定发展。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13家,建筑业总产值3.32亿元,比上年增长32.3%;全市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1.1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5.36%;房屋建筑竣工面积3.55万平方米,下降80.2%。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63亿元,同比增长34.1%,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48亿元,同比增长34.9%;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3.46亿元,增长21.6%;农村投资完成6.69亿元,增长39.3%。 在全社会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53亿元,同比增长48.3%,其中烟田、农田改造4632万元,烤房1950万元,进一步巩固我市烟叶种植的产业优势;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9.31亿元,同比增长29.5%,其中工业完成投资17.22亿元,同比增长49.3%,建筑业完成投资2.09亿元,同比下降38.1%;第三产业完成投资8.79亿元,同比增长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