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沙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邮电通信业平稳增长。移动电话和无绳电话已以成为公众的消费热点,业务总量不断增长。全年完成邮政电信业务总量6269万元,增长1.3%。电信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年末城乡固定电话用户(不含移动、网通、铁通电话、下同)达4.8万户,全县固定电话普及率达每百人20部,小灵通1.8万户;宽带0.88万户。以公众通讯网为主体、专用通讯网为补充的现代化综合通讯网日趋完善,网络结构朝着进一步适应市场需求的方向发展。 六、国内贸易与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依然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7099万元,比上年增长14.5%,比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创98年以来新高。从行业看:①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01556万元,增长14.7%,其中:限额以上贸易业17790万元,增长25.6%;限额以下贸易业零售额59116万元,亿元市场零售额24650万元,分别增长11.8%和14.7%。②餐饮业零售额13146万元,增长11.8%,其中:限额以上餐饮业1201万元,增长92.2%;限额以下餐饮业11945万元,增长12.6%。③其他行业零售额2397万元,增长20.8%。 市场价格总水平温和上升。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0.6%;消费品价格上涨0.8%;服务项目价格下降0.1%。 七、对外经济与旅游 出口创汇实现历史性跨越。全年出口创汇突破7000万美元大关,达到7002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9%,其中民营企业出口达5339万美元,增长53.6%;实际利用外资达1607万美元,增长53.6%;合同利用外资1710万美元,增长34.6%。批办外资企业6个,比上年同期减少2个。 旅游事业得到发展。全年共接待游客人数29.0万人次,增长29.5%;旅游收入2.16亿元,增长46.2%。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支实现平衡。2006年我县进一步强化财政预算管理,加强财税管理,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财政收支稳步增长。全年全县财政收入38908万元,比上年增长21.5%,其中县级地方财政收入23064万元,比上年增长21.0%;中央税收收入15844万元,比上年增长22.3%;全县财政支出30756万元,比上年增长30.2%。 金融形势运行稳定。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92998万元,比上年末增加67780万元,增长20.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52472万元,增加37027万元,增长17.2%。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74154万元(不含世行,农发行,国家开发银行贷款),比上年末增加85246万元,增长29.5%。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我县保险公司进一步加快经营机制转换步伐,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服务质量,积极开发新险种,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高。全年全县保费收入6217万元(不含太平洋、中华、新华保险等),比上年增长3.8%;全年全县保险赔款给付金额3597万元,增长3.9%;保险事业的发展,对全县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有新发展。我县十分重视科技工作,实施科教兴县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广和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推进科技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全年组织实施县级以上科研项目29项,其中省级2项,市级5项,县级22项。全国科普示范县成果得到巩固和提高。农科教结合和产学研相结合取得新进展。全县举办各种科技实用技术培训200多期,培训人员1.0万余人次。组织科技攻关,实施了12个农业技术示范项目和7个工业科技项目。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含量逐步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教育事业继续发展。全年全县普通高中招生1942人,在校学生5130人,增加459人,增长9.8%,毕业生1527人。职业中专招收学生275人,在校学生693人,毕业生243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取得新成绩。全县初中在校生9190人;小学在校生17482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小学毕业升学率达100%。全县教职工人数达3729人,其中:专任教师3142人。中小学办学条件有所改善;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得到巩固和发展。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我县以拓展文化产业为重点,提高文化工作的品位和质量,以举办群众文化活动为载体,注重弘扬民间艺术,带动社会文化的普遍繁荣,2006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县城”称号。同时,在12.8期间,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沙县)小吃文化节暨海峡两岸小吃邀请赛和《空政歌舞团-国安之夜》大型演唱会,大大提高了沙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全年全县共发行各类图书100.7万册,图书馆存书8.5万余册。随着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人民业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年末全县拥有卫星地面接收设施38座,电视人口覆盖率98.3%,城乡有线电视网入户数已达3.85万户,增加0.22万户。广播电台1座,广播覆盖率98.7%。 医疗卫生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县共有各类卫生机构56个,其中:县直各类医疗卫生单位6个,乡镇卫生院11个,厂矿医疗卫生单位11个;个体28个。年末全县共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820人,其中:医师、医士362人,护师、护士213人。全县共有卫生机构床位总数645床,其中,县直医疗卫生单位286床,乡镇卫生院床位数239床,厂矿70床,个体50床。全县村级卫生医疗所168个,村级医生282人。县、乡、村三级卫生医疗服务网进一步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得到完善。 体育事业不断发展。全年共举办各类体育项目活动21项,参赛运动员3707人,少体校在校学生165人。随着1000多平方米健身馆的投入使用,其已成为城区居民健身休闲的重要场所,体育设施日趋完善,群众性体育活动活跃。 十一、人 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所下降。全年出生人口2663人,出生率为10.96‰,比上年上升0.37个千分点;死亡人口1326人,死亡率为5.46‰,比上年上升0.86个千分点;全年自然增长人口1337人,自然增长率为5.50‰,比上年下降0.49个千分点。年末全县总人口为24.3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0.55万人,占总人口的43.3%。 十二、城乡建设和人民生活 城乡建设步伐继续加快。城区建设有新跨跃,先后实施了建国西巷、影剧院等旧城组团改造,建成了鸿图、华山、翠绿等精品住宅小区;完成了滨河路休闲景观、城市夜景改造,城市形象和城市品位明显提升。新建了城区污水处理厂,开通了三明-沙县公交车,建成了金明路、长泰路等路网,延伸了新城路、李纲路等城区干线,城区规模进一步扩大,城区改造和配套工程建设有新进展,道路绿化工程,城市夜景工程等相继完善。形成了以东西向的李纲路、府前路、步行街、新城中路和以南北向的建国路、三官堂路“四横两纵”为主的沙县商贸繁荣带,城市总体功能日臻完善,城乡人民生活条件继续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