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市和县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1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扩大内需、调整结构、深化改革等一系列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以“加快发展、富民强县”为主题,努力增加投资、扩大消费,积极推进改革,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加大招商引资、对外开放力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团结奋斗、扎实工作,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整体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推动了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十五”计划开局良好。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增长,运行质量继续提高。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完成21.7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44亿元,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6.61亿元,增长7.1%;第三产业增加值6.74亿元,增长8.1%。国内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39.2:30.5:30.3调整为38.8:30.3:30.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360元/人,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3%。 市场物价基本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5%,在居民最基本的衣、食、住、行消费中,食品类价格下降0.3%,衣着类价格下降2.3%,交通和通讯类下降2.7%,居住类价格上涨2.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价格上涨4.1%;服务项目类价格上涨4.1%。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下降0.4%。农业生产资料零售价格下降2.1%。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1.4%。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够合理,产业层次仍较低,二产“短腿”的状态没有明显改善;新兴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力不强,产业链条难以形成;企业发展、企业机制改革不够平衡,部分企业缺少活力、产品缺少竞争力,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消费需求依然不足,社会投资中生产性投资不突出;离岗人员继续增多,社会就业压力加大;城乡居民收入总体水平偏低等。 二、农业 2001年我县在遭受严重旱灾的情况下,农业生产仍保持增长,农业结构、农作物种植结构继续得到调整和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种植业战胜严重旱灾,获得较好收成。全年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调减6.7万亩,减少9.4%,总产量30.3万吨,比上年下降6.4%。其中:夏粮产量2.2万吨,下降18.2%;早稻1755吨,下降18.3%;秋粮27.9万吨,下降5.3%。 主要经济作物产量全面增长。全年油料产量7.3万吨,比上年增长8.3%,又创历史新高;棉花产量3809吨,增长122.0%;蔬菜、瓜类总产量46.4万吨,比上年增长23.0%,其中:蔬菜产量31.6万吨,增长18.0%,瓜类产量14.8万吨,增长35.1%,名优、新特、精细品种不断增加。 林、牧、渔业生产保持平稳增长。当年全县造林面积1.9万亩,幼林抚育作业面积6.9万亩;全年肉类总产量3.1万吨,比上年增长8.0%,其中,禽肉总产量2.0万吨,增长10.5%;禽蛋产量0.6万吨,下降1.8%;水产品产量2.3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 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产品品质和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全县优良水稻面积43.9万亩,优良小麦面积8.5万亩,占水稻和小麦的播种面积比重为92.1%、99.7%,分别比上年提高1.5、30.1个百分点;杂交油菜面积37.8万亩,优良棉花面积4.8万亩,占油菜籽和棉花的播种面积为85.0%、96.0%,分别比上年提高7.0、65.3个百分点;粮食作物面积继续调减,经济作物面积增加,粮经作物面积比由上年的50.3:49.7调整为45.2:54.8,经济作物的比重首次突破50%,超过粮食作物;蔬菜面积15.4万亩,增长20.5%,瓜果面积8.3万亩,增长24.5%;蔬菜、瓜类等特色作物播种的区位优势日渐凸现,且增势强劲,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全县种植业效益继续提高,单位耕地面积创造的种植业增加值751元/亩,比上年增长6.4%。牧业、渔业生产规模扩大,一批畜禽、水产规模养殖基地逐步形成,规模(大户)养殖效益较好,全县养殖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比重达31.56%,比上年上升0.7个百分点。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30.74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4.7%;联合收割机129台,比上年末增长22.9%;排灌动力机械48853台,比上年末增长2.7%。全年化肥施用量(实物量)145632吨,比上年增长4.8%。农村用电量10360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0.9%。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74.55万亩,新增0.15万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增长较快。全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4.77亿元,比上年增长6.4%。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8.36亿元,比上年增长6.1%;实现增加值1.89亿元,增长5.9%,增幅明显加快。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增加值528万元,下降38.9%;集体企业(含股份合作企业)4790万元,下降10.5%;股份制企业10466万元,增长6.4%;私营企业3316万元,增长70.8%。分轻重工业看,全年轻工业增加值3874万元,下降7.7%;重工业增加值14998万元,增长8.6%。大中型工业实现增加值7875万元,增长6.8%。 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2001年,我县积极组织实施企业间的兼并、租赁,大力推进改组、改造,盘活存量资产,压缩、淘汰落后的、市场竞争能力较弱的生产能力。在化学农药、金刚石两大骨干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部分企业的产品技术含量得到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得到加强。与上年相比,宏晶、华星两大集团生产快速增长,分别增长13.8%、13.1%;金刚石、化学农药、工业泵、板材、水泥、复合肥、机制纸等主导产品稳定增长;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开发、引进成果显著,全年实现新产品产值6165万元,增长38.8%,新产品产值率为7.4%,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有较大改善,产销基本衔接。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10亿元,比上年增长5.4%;产品销售率97.3%,比上年上升0.8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4396万元,比上年增长34.4%,实现利润总额2534万元,比上年增长38.5%;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94.61%,比上年提高11.47个百分点。但亏损企业亏损额1700万元,比上年增长63.2%,亏损面略有扩大。 建筑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83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全县资质等级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建筑安装工程量47455万元,比上年增长146.1%,实现利税2739万元,增长181.5%。施工工程个数302个,其中投标承包工程210个;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28.6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54.9万平方米,增长1.7倍。工程质量稳步提高,按单位工程个数计算的工程质量优良品率为41.2%,按房屋面积计算的工程质量优良品率为53.6%,提高了11.7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