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市无为县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08 巢湖市无为县统计局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93623万元,比上年增长9.8%。

2008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

货物运输和旅客运输周转量

指标  单位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货物运输周转量

万吨公里

154752

14.1

# 公路

万吨公里

76044

11.6

水运

万吨公里

78708

16.6

旅客运输周转量

万人公里

404748

15.6

# 公路

万人公里

404205

15.6

水运

万人公里

543

15.5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8860万元,比上年增长10.7%。其中,邮政业务总量5020万元,增长19.4%;电信业务总量23840万元,增长9.0%。全县年末固定电话用户25.5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31.32万户,电话普及率(含移动)达到40部/百人,国际互联网用户28180户。

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国内旅游人数达66万人次,增长20.0%,其中入境游客0.56万人次,增长16.7%。全年实现国内旅游总收入47.5万元,增长25%。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全年财政收入达到133223万元,比上年增长21.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2717万元,增长26.9%。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主体税种增长较快。在地方收入中,增值税增长13.0%,营业税增长13.6%。全年财政支出175688万元,增长22.9%,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2.3%,教育支出增长28.8%,医疗卫生支出增长93.9%,农林水事务支出增长60.2%。

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5.8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3.03亿元。其中,储蓄存款89.30亿元,增加16.37亿元;企业存款13.71亿元,增加2.43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57.5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6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42.09亿元,增加0.56亿元;中长期贷款11.4亿元,增加2.5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全县保险系统保费收入18580万元,比上年增长1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667万元,人身险保费收入14913万元。赔款和给付支出4240万元,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2784万元,人身险业务赔款和给付支出1456万元。

九、文化、教育、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县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文化站23个;公共图书馆1个,图书总藏量为33.6万册;文物管理机构1个,全年参观人员达2千人次。全县档案馆1个,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13.78万卷(件),库容面积3123平方米。

年末全县普通中学80所,招生32470人,在校生96059人,毕业生28574人;中等职业教育5所,招生5380人,在校生11572人,毕业生2928人;小学376所,招生15701人,在校生99542人,毕业生23933人;幼儿园24所,招生7405人,在园幼儿9237人。

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73个,其中医院、卫生院40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2个,妇幼保健卫生机构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全县医院、卫生院共有床位2872张。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3578人,其中医院、卫生院3282人。在医院、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中,有执业医师(含助理)1060人,注册护士697人。2008年实际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业人口105.9人,参合率达85.1%。

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积极开展以“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全年共组织群众性竞赛20多次,直接参赛人数4万人次。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据统计,年末全县户籍人口为1419737人,比上年末增加6541人。全年出生人口14077人,出生率为9.9‰;死亡人口7390人,死亡率为5.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7‰。

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29元,比上年增长18.0%。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6550元,比上年增长31.0%。农民人均纯收入4768元,增长19.5%,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736元,增长17.3%;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54.9%。

年末全县有4.21万名职工参加医疗保险,有3.18万名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有4万人参加失业保险,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

十一、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年末全县有自然保护区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300公顷。全年环境污染治理完成投资总额4490万元,比上年增长84.8%。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061吨;工业废水排放量达标率为95.7%;工业烟尘排放量达标率为95.5%;已建污水处理厂1座。

全年生产安全事故死亡52人。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3人,下降40%。全年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11起,发生火灾事故24起。

注: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全县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