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天长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08 滁州市天长市统计局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深化各项改革,加快结构调整,扩大对外开放,国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经济运行质量逐步提高,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初步测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45.01亿元,按可比价比上年增长5.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87亿元,下降0.6%,第二产业增加值20.1亿元,增长7.9%,第三产业增加值14.04亿元,增长8.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7334元,比上年增加353元。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26.2:43.7:30.1调整为24.2:44.6:31.2。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产结构层次仍然不高,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技改投资总量不大,消费需求明显不足,市政管理力度不够,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总体偏低,财政收支矛盾没有根本缓解。

二、农业

农业生产基本保持稳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2002年我市农业在午、秋两季均受气候影响出现减产,为此,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采取 了一系列措施,及时调整种养结构,将损失减到最低。全市农业实现总产值17.58亿元。全年粮食总产量49.83万吨,比上年下降8.3%,油料产量50148吨,下降8.4%,棉花产量441吨,下降65.1%。随着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养殖业发展步伐加快,养殖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7.4%,比上年增5.1个百分点。全年肉类总产量达41215吨,比上年同期下降0.1%,水产品产量52770吨,增长4.3%。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64.1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7.4%,全年化肥使用量(折纯)41360 吨,增长0.5%,农村用电量11344万千瓦时,增长0.9%,有效灌溉面积49130公顷,增长0.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增长。全年我市全社会工业总产值完成67.8亿元,按可比价比上年增长6.5%。其中: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完成32.55亿元,增长13.7%。重点工业企业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规模工业中,7家大中型企业完成产值16.34亿元,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50.2%。企业经济效益继续好转,列入考核的68家工业企业共创利税1.34亿元,同比增长3.5%,亏损企业由上年的 16家减至14家。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15.98%,居滁州市各县之首。

建筑市场活跃。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82亿元,比上年增长3.5%,全市18家建筑资质企业本年度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45亿元,同比增长12.5%,共创利税738万元。施工工程208个,其中:投标承包151个。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7.75万平方米,竣工面积31.63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增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5940万元,比上年增长6.6%。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投资完成9918万元,比上年下降38.2%,集体与其他投资完成9249万元,增长26.8%,农村非农户投资完成25873万元,增长11.3%,私人建房投资完成15274万元,下降2.6%,分投资类型看,基本建设完成3504万元,比上年下降36%;更新改造完成13053万元,增长23.5%;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5626万元,增长8%,全年竣工房屋面积14.93万平方米,销售商品房6.05万平方米。

五、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2002年,全市地方交通系统公路货运量185万吨,客运量400万人次,公路基础设施明显得到改善,S205铜马公路顺利竣工,城区四门出口路正在得到修复。

邮电通讯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3247万元,比上年增长9.6%,年末全市固定电话108568户,比上年增长21.8 %,其中:农村电话81747户,增长25.2%,移动电话6.2万户,增长19.2%,其中:移动用户4.8万户,联通1.4万户,国际互联网拨号上网用户数已达8432户,增长47.9%。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运行平稳。2002年消费品市场运行良好,城乡居民购买力进一步提高。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1.52亿元,比上年增长6.2%,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6.7亿元,增长6.4%。农村消费品零售额4.8亿元,增长 5.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7.8亿元,增长6.4%,餐饮业零售额1.3亿元,增长9.6%,制造业0.8亿元,增长0.2%,其他行业0.1亿元,增长5.3%。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7亿元,比上年增长11.7%。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外贸进出口快速增长。2002年是我国加入WTO的第一年,全市上下利用这一契机,努力调整出口商品结构,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保持了全年进出口的快速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达381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5.2%,其中:出口3222万美元,增长31.8 %。

旅游业平稳增长。全年旅游总收入2390万元,比上年增长14.4%,其中:外汇收入11万美元,增长10%,接待游客160280人次,增长60%。

八、财政、金融、保险业

财政收入保持增长。全年财政收入25688万元,比上年增长8.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885万元,下降0.9 %,财政支出24969万元,增长13.7%,在财政支出中,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534万元,下降26%,社会保障支出968万元,增长7.9%。

2002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259954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2%,其中,居民储蓄存款205431万元,增长 19.3%;各项贷款余额295451万元,增长3.6%。

保险事业发展稳定。全年全市保险机构承保额253796万元,比上年增长3.5%,保费收入4342万元,增长25.1%,赔付2388万元,增长18%。

九、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市共有各类学校217所,在校学生94367人,其中高中在校学生 7978人,初中在校学生33358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1114人,小学在校学生51917人,64所幼儿园在园儿童人数12968人。2002年,全市被各类高等院校录取新生1794人,其中本科846人。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2002年全市共放映电影360场次,各类艺术团体在我市演出6场次,乡村群众文娱活动继续活跃。图书馆藏书达46900册,市博物馆文物藏品1358件,其中一级品70件。年末全市共有有线电视用户1.5万户,编发电视新闻专题190条,电视新闻1800多条,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100 %。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全市共有卫生机构48个,其中:医院、卫生院41所。卫生机构床位数1099张,卫生技术人员1458人,其中医师576人。

体育事业取得成绩。全年共组织各类比赛和体育竞赛活动10次,参加人员3500人次。市幼儿体操队获全省幼儿体操比赛二等奖。在滁州市第九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我市获高中组团体第二名,其中获单项金牌7块,银牌10块,铜牌14块。2002年底,全市所有在校学生参加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活动,达标率65%。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