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凤阳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凤阳县统计局 2007年2月28日 2006年是全面落实“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实施“东向发展、工业立县、产业强县、科技兴县”四大战略成效显著的一年,是构建“和谐凤阳、人文凤阳、生态凤阳、魅力凤阳”扎实苦干的一年,也是我县大改革、大创新、大发展的一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把凤阳打造成中国玻璃产业基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长三角区域生态农业县”的目标,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整体经济呈现速度加快、结构改善、质量提高、城乡居民增收较多、区域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社会事业不断进步。 一、综合 全县整体经济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初步测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44.67亿元,同比增长13.2%,第一产业增加值14.54亿元,同比增长8.1%;第二产业增加值15.33亿元,同比增长17.3%;第三产业增加值14.81亿元,同比增长13.9%。人均生产总值6110元,同比增长12.9%。 二、农业 2006年,我县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认真落实党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大扶持力度,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农村经济继续保持稳步发展的好势头。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6.93万元,以90年不变价格计算,比去年同期上升8.1%。农民人均纯收入3095元,比上年上升16.4%。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45395万元,同比上升8.1%。 今年全县共实现养殖业现价增加值5.1亿元,占全部农业产值的34.8%,比上年增长2.4%。全年肉类总产量44993吨,比上年上升1.0%,水产品产量34438吨,比上年上升7.1%。 今年全县共完成各类造林面积4935亩,零星植树305万株。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2006年末,全县全年农村用电量14096万千瓦时,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54140吨,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506吨,农用柴油使用量5713吨,农药使用量1409吨。 农田水利建设步伐加快,全年有效灌溉面积57.29千公顷,旱涝保收面积42.83千公顷,已建成水库110座,总库容37638立方米。堤防总长度69公里,保护耕地14.3千公顷。水利工程年实际供水量12390万立米,年末农村饮水安全和基本安全人口49.84万人,农村饮水工程全年供水量80万立方米。 三、工业 我县已初步形成以玻璃制品为主导,水泥制品、石英砂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等支柱行业为支撑的工业产业体系,拉动了全县工业的增长,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当年完成工业增加值3.65亿元,同比增长31.9%,绝对量占全部规模工业的52%。工业园区建设成效卓著,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不减,一批骨干项目正在逐步形成,股份制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工业快速发展,拉动了全县工业长足发展。全县工业生产快速发展,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总体呈现出生产、销售、效益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提高。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2家,实现工业增加值70413万元,较上年上升24.1%,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55.2%。初步计算,全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12.24亿元,同比增长19.3%。 四、固定资产投资 今年以来,全县上下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招商引资不动摇,加快招商方式转型,千方百计推进项目落户,同时大力开展全民创业活动,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出规模大、增势猛、拉动强的发展态势。全年完成全社会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80357万元,同比增长59.1%。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5767万元,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5868万元,同比分别增长91.8%,46.2%。农村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722万元。50万元以上全部建筑安装工程完成投资110343万元。 五、商贸流通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多种营销方式的兴起,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商贸流通渠道顺畅,满足了多层次多领域的消费需求,为城乡人民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消费环境,消费品市场稳步发展:全县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36638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7%。从分行业零售额来看,批零贸易业、餐饮业仍占主导地位,零售额分别为111302万元、16418万元,增速分别为16.9%、17.2%,占全部零售额的93.5%;其他行业零售额8918万元,同比增长13.7%。全年县以上消费品零售额7931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1%,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5732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6%。 六、财政、金融、保险 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以增强财力为重点,积极拓宽增收渠道,强化收入征管,稳妥推进各项财政改革,财政收入质量明显提高,收入结构中非税收入比例下降,较好的实现了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的同步提高;严格支出管理,保障工资及时发放,确保社会保障政策落实到实处,各项重点支出得以保障,全力为加快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服务,统筹协调,社会保障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全年完成财政收入27077万元,同比较上年增长28.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232万元,同比较上年增长30.0%,上划中央收入10845万元,同比增长25.9%;全年财政支出53552万元,较上年增长37.3%。 2006年,我县金融部门积极融通资金,净化金融环境,改善银企关系,倾力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各项存贷款继续保持迅猛增长,现金继续保持净投放态势,金融运行保持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43061万元,比上年末增长15.1%,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27914万元,比上年末增长32.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49175万元,比上年末增长9.7%。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财保保费2215.9万元,较上年增13.2%,人寿保险保费7551万元,同比较上年增长9.3%。 七、人民生活 全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显著。全县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3491元,较上年增长17.0%;农民人均纯收入3095元,较上年增长16.4%;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249175万元,较上年同期上升9.7%。自来水厂1个,年供水总量470万立方米,全县自来水用水人口13万人。 八、教育、卫生 教育事业巩固发展。上学年末,全县拥有普通中学47所,其中初级中学41所,高级中学6所。初级中学在校生数43363人,毕业生13807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12426人,毕业生3878人。普通中学教职工2820人;全县职业中学6所,在校生3647人,教职工128人;全县小学282所,在校学生67770人,毕业生7413人,教职工2597人;幼儿园42所,在园幼儿5900人,教职工262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