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歙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2637万元,比上年增长15.9%。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401万元,增长21.0%;电信业务总量11236万元,增长15.4%。年末固定电话装机数达91450部,其中农村74598部。年末互联网用户达8260户,增长5.4%。 七、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27226万元,比上年增长12.8%;完成一般预算收入20172万元,增长13.0%;其中县级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3934万元,增长16.5%。财政支出结构继续调整,全年一般预算支出40146万元,比上年增长15.4%。其中企业挖潜改造支出增长22.0%,农业支出增长18.5%,社会保障支出增长15.3%。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6.6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3.96%;各项贷款余额15.6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5.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9.2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5.90%。“十五”期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年均增长14.51%。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取得新成就。全县拥有普通中学43所,在校学生数28279人。其中:高中5所,当年招生2324人,在校生6281人,毕业生1660人;初中38所,当年招生8059人,在校生21998人,毕业生6288人。拥有小学243所,小学在校生35004人,毕业生8178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8%,初中入学率为98.8%%。拥有中等职业学校5所,当年招生1266人,在校生3501人,毕业生1333人。 中考、高考双双告捷,“全线飘红”。中考报名3371人,比上年增加255人,7个学科中有6个学科的平均分、合格率、优秀率居全市第一。参加高考的学生数为1969人,本科上线841人(不含艺体类39人),上线率达42.7%,理科囊括全市前三名,文科全市前五名中占居4席。歙县中学本科达线562人,再次以绝对优势居黄山市省级示范高中之首,荣获十六连冠。 科技事业稳步推进。全年共申报国家、省、市级科技项目11个,省、市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15个。至2005年末,全县共有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和3个国家级重点新产品、1个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2个国家级产业化项目和6个省级火炬计划项目。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县科技局组织科技人员深入霞坑、狮石等乡镇,举办科普知识和农村适用技术培训班14场次,授课达100余小时,培训农民3651人次。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县共有文化馆(站)29个,组织举办各类文艺活动15次。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各1座,公共图书馆馆藏图书12.7千册。艺术表演团体1个,国内演出110场。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57714卷、件,利用档案2020卷次,利用资料95册次,利用档案资料1390人次,库房总建筑面积900平方米。县级广播电台1家、电视4套,广播电台日播音时间达7小时45分钟,电视台周播出时间达45小时。全县有线广播电视用户达5.6万户。年末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为80%和95%。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51个,其中:医院、卫生院45个,妇幼保健站1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个。医院和卫生院床位934张。卫生技术人员1041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499人,注册护士348人。乡村卫生室442个,乡村从业医生498人。全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达286534人,比上年增加9363人;参保率为70.9%,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 体育事业持续发展,全民健身运动积极推进。成功举办县“环保杯”青少年登山赛、女子趣味运动会、围棋“车轮”大赛、“国泰杯”和“天都杯”职工篮球赛及黄山市第十届“黄山松杯”门球邀请赛。城区4个晨晚练点成为省级全民健身示范网练点。2005年,我县一人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个人,富堨镇荣获全省群众体育先进集体。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公安人口统计年报显示,2005年末全县总人口为493286人,比上年减少72人。其中,男性人口255030人,女性人口238256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1.7%和48.3%。全县非农业人口61699人,比上年增加1176人。全年出生人口4179人,出生率为8.47‰;死亡人口2146人,死亡率为4.35‰;自然增长率为4.12‰,人口增长保持较低水平。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7260元,比上年增长13.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7%。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947元,增长14.2%,其中食品支出增长10.7%,衣着支出增长15.5%,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增长24.7%,居住支出增长57.1%;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1.8%,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6.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1平方米。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88元,比上年增长12.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0%。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73元,增长12.5%,其中食品支出增长5.2%,衣着支出增长19.4%,交通和通讯支出增长30.2%,文化教育娱乐支出增长8.5%;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50.5%,比上年下降3.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0.1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8平方米。“十五”时期,全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3%和6.4%。 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覆盖面逐年扩大,至2005年末,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5575人,比上年增加571人。其中参保的离退休人员4903人,净增255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20572人。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为22712人,较上年增加700人。举办下岗人员培训班1期,免费培训460人;举行劳动力市场招聘会10场次,免费职业介绍1072人,介绍成功2095人。全年累计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61420人次,低保金发放436万元,比上年增长21.8%,实现了应保尽保;农村特困救济人数达10691人,发放救助金达139万元。 社会福利事业积极推进。年末全县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拥有床位225张,收养各类人员172人。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全县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幅度按可比价计算。 3、全县生产总值已按经济普查口径进行了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