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歙县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1年是“十五”计划的起始之年,一年来,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和“七一”讲话精神为指导,坚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弘扬歙县精神,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抢抓机遇,大力招商引资,增加投入,积极采取措施,增加收入,扩大内需,全县经济继续保持适度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为顺利实施“十五”计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适度快速发展。2001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4.4亿元,比上年增长9%,增速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6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9.5亿元,增长8.7%,第三产业增加值10.2亿元,增长11.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859元,同比增长9.0%。 2001年我县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为加快发展和扩大开放创造了良好的体制环境。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国企改革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以职工身份转换为主导,以体制创新促进机制转换,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益,同时,部分集体、乡镇企业也在产权制度改革上取得突破,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据统计,全县共有25家企业完成改制工作,2300名国有、集体企业职工进行“身份置换”,2家乡镇企业实施拍卖。农村税费改革调整完善了税改实施方案,全面推行公示制度、“纳税日”制度,既再减人均税负,又使农税征管更加规范。县级公共财政支出改革有序进行。小城镇改革取得新进展,深渡镇被国家体改办列为小城镇改革一类镇,顺利进入第二轮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行列。住房,户籍制度改革规范深化,养老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全面启动,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开发开放取得新成就,基础设施得到新改善。2001年全县实际利用外资41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7%,同时集中资金,加强了城乡交通、通信、电改、水利、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我县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发开放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物价稳中有升,经济和产业结构继续调整。2001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去年上升0.9%,工农业生产在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中不断发展,第三产业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引导下,保持快速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由去年的20:39.5:40.5调整为19:39:42。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工业产业升级的步伐不快,拉动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不明显,社会需求持续增长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 二、农村经济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减负增收政策的积极引导下,一方面通过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另一方面大力推广方格簇营茧,开发有机茶菊等实用生产技术,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生产优质绿色农产品以适应市场变化,农业生产开始从单纯追求产量向质量效益型转化,虽然“6.26”洪灾对我县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总的来看,今年仍属风调雨顺之年,农业生产形势好于往年。全年实现90价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55亿元,增长3.53%。 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今年农业结构调整在“压粮扩经,压劣扩优”上做文章。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下降1.8%,粮食总产量下降1%,全年改造低产茶园20000亩,桑园7000亩,果园10000亩,发展经济果木林1.8万亩。名优茶产量1923吨,比上年增长35.2%,名优茶产量占茶叶总产量的比重达32.4%,比去年提高了8.9个百分点,产值比去年增长59.2%,方格簇营茧推广覆盖率达90%,位居全省第一,生产优质贡菊600吨,占菊花总产量的67%,养殖业拉伸农业产业链,提升了附加值,日益得农民的青睐,养殖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3.51%,比上年上升了0.2个百分点。林业发展上实施了德援项目和世行贷款造林项目,林业产值比去年增长5.9%。 乡镇企业改革步伐加快。经过多年发展,乡镇企业已经成为我县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要载体,城镇化建设的主要动力,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产权不清、机制部活以及由其引发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今年,乡镇企业紧抓国企改革的契机,对部分集体和乡镇企业进行了改制,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加快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全年新增个体工商户758家,新增私营企业88家,实现乡镇企业营业收入27.2亿元,增长10%,当地入库税金6870万元。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在改革中发展。今年我县工业企业改革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以职工身份转换为主导,以体制创新促进机制转换。上海东方希望集团租赁县面粉厂,浙江天松集团整体收购县缫丝厂,成立泰联纸塑包装有限公司,致众,诚意,金港等一批强势企业兴起,强化了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2001年全社会实现90价工业总产值26.58亿元,同比增长8.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11.7l亿元,增长10.5%,规模以下工业实现产值14.87亿元,增长7%。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仍需进一步提高。虽然我县工业企业在“减员增效”和减少亏损企业亏损额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亏损面仍达42%,产品销售收入81017万元,增长1.8%,实现利润总额2056万元,比去年减少1778万元。 建筑业快速发展。2001年,全县建筑业实现增加值9320万元,比上年增长15%,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已达11个,实现利税414万元,比上年增长13%,实现产值7360万元,增长147%,竣工产值6503万元,增长18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今年我县继续抢抓机遇,多方筹集资金,努力扩大投资需求。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914万元,比上年增加6022万元,增长15.1%,投资规模又创历史之最。其中:基建完成投资额7214万元,增长57.6%,更新改造完成投资领6091万元,增长27.1%,房地产投资完成3430万元,下降33.9%,其他投资完成1670万元,增长111.4%,农村非农户投资完成13088万元,增长42.3%,农村和城镇私人建房投资完成14421万元,下降6%。 从今年固定资产的投资方向上看,我县固定资产投资的触角已由城区向乡镇延伸,投资项目由重点改善市政设施向制造业、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农电网改造、水利、饮水工程、教育设施及市政设施拓展,固定资产投资的受益面扩大。县乡公路,城区道路硬化拓宽共完成投资658万元。徽州路、新安路西段和大华路水泥路面浇筑已基本完工。农村非农户投资大幅度增长,农村非农户投资完成13088万元,主要分布在制造业,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有7个乡镇投资完成额在500万元以上,其中:徽城镇、深渡镇、桂林镇尤为突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