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市普陀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06 舟山市普陀区统计局

2006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全区国民经济取得又好又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一、  综合

全区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据初步统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03.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5%。其中,第一产业15.99亿元,第二产业40.02亿元,第三产业45.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24%和17.7%。按户籍人口计算,全区人均生产总值32378元,约4061美元,增长17.7%。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二产比重继续上升,三大产业的结构比重由上年的17.6:38.6: 43.8调整为15.5:40.7:43.8。

财政收入继续攀升。全区财政总收入为8.5亿元,比上年增长39.3%。地方财政收入5.4亿元,增长39.1%,其中营业税2.51亿元,增长23.5%;企业所得税0.56亿元,增长63.1%。地方财政支出8.72亿元,比上年增长32.7%。

物价基本稳定。全年市场物价小幅上扬,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1.6%。其中:服务项目价格比上年上升1.2%,消费品价格比上年上升1.7%。

城乡就业稳步推进。全年城镇净增就业岗位1805人,其中安置失业人员1539人。年末共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82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年末全区渔农村从业人员11.39万人,其中:从事一产的劳动力4.08万人,比上年减少11.5%,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7.31万人,比上年增加4.7%。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国民经济综合实力还不强;宏观环境与资源要素对全区经济发展的制约依然存在;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成本上升对渔农业生产影响加大;渔农民增收基础还不稳固,特别是低收入家庭增收难度较大。

二、农林牧渔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3.53亿元,比上年增长6.6%,其中渔业总产值31.49亿元,增长7.0%;农业总产值1.55亿元,增长7.6%;牧业总产值0.47亿元,下降16.1%。

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区水产品总产量49.53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国内捕捞产量38.33万吨,增长1.2%。远洋渔业稳定发展,全区共有远洋渔船119艘,远洋渔业产量7.33万吨,产值4.21亿元。海水养殖示范基地和优势产业带建设稳步推进。全区水产养殖面积5.67万亩,产量3.86万吨,产值5.71亿元。远洋渔业、水产养殖业、国内捕捞业在渔业总产量中的比重为14.8:7.8:77.4。

渔业生产力进一步提升。全年报废拆解渔船121艘,分流捕捞渔民486人。年末全区拥有大小机动渔船3473艘,比上年减少1.8%;渔船总吨位34.11万吨,总功率57.83万千瓦,分别比上年增长8.8%和6%,其中机动钢质渔船1790艘,比上年增加81艘。

农业生产基本平稳。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7876亩,比上年减少11.3%,粮食总产量9791吨,比上年减少8%。蔬菜、瓜果、花卉等经济作物生产继续稳定发展,全年蔬菜、水果、茶园、花卉种植面积分别为40111亩、16185亩、3049亩和2550亩。全年生猪饲养量5.84万头,其中,出栏3.66万头;肉类产量3009吨,禽蛋产量943吨。(渔农业主要产品产量见附表1)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全年水利建设投入14782万元,完成土石方221万立方米。全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29万亩,旱涝保收面积2.27万亩。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5.8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7.8%。拖拉机183台;农用运输车940辆;联合收获机33台。全年农村用电量31324万千瓦/小时。

三、工业、盐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增势强劲。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40.14亿元,实现销售产值135.5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4%和27.5%,其中规模工业实现产值104.17亿元,增长32.2%,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68.3%提高到74.3%,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00.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5%。

企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年末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达到170家,比上年增加15家,产值上亿的企业达到22家,比上年增加3家。

临港工业发展加快。全年临港工业完成产值119.4亿元,同比增加30.7%,占全区工业经济总量的85.2%。全年水产加工企业实现产值80.26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增幅回落9.2个百分点,比重为57.3%;船舶修造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年实现产值33.22亿元,同比增长128.2%,比重从上年的13.1%上升到23.7%。(工业主要产品产量见附表2)

工业经济效益趋好。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考评得分为225.34分,比上年提高21.49分,高出全市平均8分。全年产品销售率96.2%,实现产品销售收入87.05亿元,同比增长34.3%,实现利税5.36亿元,同比增长55.6%,其中利润3.38亿元,同比增长81.2%,实现产、销、利协调发展。

全区原盐产量3.02万吨,比上年减少30%;原盐销量4.01万吨,比上年减少2.3%;盐产品优一级品率72.6%。

建筑业持续发展。全年建筑企业产值14.17亿元,利润总额2151万元,上交税金4542万元。实现增加值6.28亿元,比上年增长21.6%。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结构继续优化。全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9.29亿元,比上年增长38.7%。其中500万以上投资项目完成投资38.13亿元,比上年增长40.7%,占总投资额的97.1%。三次产业投资额全面上升,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0.66亿元、15.05亿元和23.58亿元,增长3.3倍、34.5%和37.9%。一、二、三产业投资比例调整为1.7:38.3:60。

工业投资增势依然强劲。全年完成工业性投入15.05亿元,同比增长34.5%。船舶修造业成为投资的热点,完成投资12.41亿元,同比增长50.8%,占全部工业投资的比重达82.5%。

房地产业发展较快。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5.22亿元,增长46%。其中:商品房住宅投资10.57亿元;办公楼投资0.55亿元;商业营业用房投资1.57亿元。全年购置土地20.94万平方米,购置费3.9亿元;商品房施工面积141.71万平方米,增长40.9%,其中本年新开工面积81.6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43.81万平方米,销售面积37.06万平方米。

重点实事项目建设进展顺利。2006年,11项政府实事项目、31项重点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0.76亿元。其中政府实事项目完成投资0.62亿元,为全年预期目标投资的89.4%;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0.14亿元,为全年预期目标投资的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