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开化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县第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提出的各项任务以及县委县政府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始终抓住在创新中加快开化发展这一主题,全面落实宏观调控各项措施,着力解决发展过程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大力推进城华对接的城市总体规划和“生态立县”、“特色兴县”两大战略,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扶持主导产业,实现了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预期目标,为“十一五” 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一、综合 2005年,全县国民经济在结构调整中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工业经济增势强劲,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增长,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对外经济取得新突破,财政金融形势良好,市场物价得到控制。据初步测算,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0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97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13.66亿元,增长21.3%,其中:工业增加值10.12亿元,增长22.7%;第三产业增加值11.45亿元,增长12.3%。一、二、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上年的23.2:40.0:36.8变为21.7:42.6:35.7,其结构更趋合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9328元,增长13.8%。 2005年,以粮食为龙头的食品类价格的快速上涨趋势得到遏制,市场物价基本稳定。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00.9%,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3%,提高1.3个百分点。 深入实施下岗再就业工程,采取多种措施切实解决劳动就业问题,劳动就业工作得到加强,全年安置城镇失业人员991人次,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948人,失业率为4.06%。 电力供应紧张局面在2005年继续得到缓解,由于水泥等高能耗行业企业生产大幅下滑,全县用电量有小幅下降。2005年,全社会用电量26539万千瓦时,比上年下降1.8%。其中:生活用电量3914万千瓦时,增长13.7%;全行业用电量22625万千瓦时,下降4.0%,其中工业用电量19524万千瓦时,下降7.6%。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的增长空间有限,工业主导产业扩张速度不快,投资后劲不足;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制约依然存在;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经济增长的后劲不明显;固定资产投资长期增长的基础不强,工业投资项目规模不大;下岗失业低收入人员的就业仍然比较困难。 二、农业 2005年,全县继续以效益农业为中心,全面发展生态农业,大力发展特色无公害农产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农林牧渔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平稳发展。全县完成农业总产值9.65亿元,比上年增长11.0%。 种植业结构进一步调整,效益农业发展势头较好。2005年,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2507公顷,比上年增长3.2%,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下降趋势得到遏制,全县粮食播种面积为18695公顷,比上年增长3.9%,粮经比为57.5:42.5。粮食总产量为108412吨,比上年增长2.7%。其中稻谷72656吨,增长3.0%,小麦696吨,下降19.7%。主要经济作物油料、食用菌和果用瓜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油料总产量达8413吨,增长4.3%,发放食用菌菌种11537万袋,增长9.3%,总产量23862吨,增长20.7%,果用瓜7242吨,增长4.6%,但蔬菜等总产量下降,蔬菜总产量73903吨,比上年下降12.6%。由于2005年春天气温较低,春茶减产幅度较大,全年开化龙顶名茶产量为878吨,下降14.3%,销售收入1.57亿元,下降7.1%。 畜牧业生产形势良好。全年生猪出栏11.16万头,比上年增长2.5%,家禽出栏61.44万只,增长6.5%,2005年全县肉类总产量为10765吨,增长5.9%。渔业生产形势较好,全年水产品总产量为1273吨,增长9.2%。 农业产品品质结构进一步调优,推广优质、高产、适应性强的品种。2005年早稻品种主要推广“金优402”、“金早47”;单季稻以“两优培九”、“协优9308”、“粤优938”等优良品种,其中在池淮畈的“单季稻千亩高产示范方”经省级专家组验收,平均亩产达到778.29千克,达到了超高水平。玉米生产继续全面推广“农大108”等系列良种,推广水稻强化栽培新技术,并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和无公害农产品。全县各类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达80余个,其中,通过国家有机食品认证的7个,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的2个,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21个,全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面积达10887公顷。 围绕钱江源头生态资源保护,林业生产朝着生态公益林、经济林方向发展,调整树种结构,发展生态阔叶林、速丰林。全年完成造林面积666公顷;迹地更新面积770公顷,幼林抚育作业面积3133公顷;封山育林面积2513公顷。2005年末,全县森林面积178000公顷,森林蓄积量72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79.6%。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2005年,全县水利建设资金总投入1.06亿元,农田水利建设共投入劳动力78.9万工,完成土石方427.5万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10公顷。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77689千瓦,比上年末增长2.8%;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0103吨,比上年增长10.8%;农药施用量899吨,比上年增长15.0%;农林牧渔水利业用电量280万千瓦小时,下降32.4%。 三、工业和建筑业 紧紧围绕“生态立县,主攻工业,发展生态工业”这一战略目标,深入开展“招商引资、项目推进”活动,抓区域特色经济,抓个私经济发展,以优势企业为龙头,扶优扶强。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做好特色产品的系列开发,拓展产业集群,工业经济增势强劲。 2005年,工业生产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0.12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72家,比上年增加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5.92亿元,增长21.9%,增幅达历史最高水平。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37.12亿元,增长22.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20.09亿元,增长30.6%,其中国有企业增长9.2%,集体企业下降4.1%,有限责任公司增长35.4%,股份制企业增长23.9%,私营企业增长33.9%。2005年,轻工业生产增长加快,实现产值5.7亿元,增长31.9%,比上年加快25.3个百分点;重工业14.4亿元,增长3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