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开化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3-06 衢州市开化县统计局

2005年,全县外汇存、贷款大幅增长。年末金融机构外汇存款余额为312万美元,比年初增加135万美元,外汇贷款余额为41万美元,比年初增加10万美元。

银根收紧,现金收支萎缩。全县金融机构累计现金收入85.2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9.6%,现金支出83.8亿元,比上年同下降10.1%。收支轧抵净回笼现金1.4亿元,比上年多回笼3092万元。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年末拥有保险机构8家,全年保费收入9115万元,比上年增长2.8%,其中财险保费收入2359万元,增长4.3%;寿险保费收入6756万元,增长2.3%;支付各类赔款3828万元,增长46.8%,其中财险赔付1768万元,寿险赔付2060万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2005年,进一步推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积极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努力提高科技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程度,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年末全县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572人,比上年增长2.1%,其中中级职称及以上人员2148人,增长2.1%。拥有科技活动机构14个,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1家,从事科技活动人员395人。年末拥有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家,省农业科技型企业2家。2005年列入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5项,省级新产品计划4项。2005年全县申请专利19项,授权7项。

开化网上技术分市场活跃,2005年,网上发布技术难题招标52项,提供研发经费3287万元;正式签约项目22项,合同金额2141 万元。

2005年,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全县科技投入合计2891万元,增长25.3%,科技活动经费支出2764万元,增长34.3%,其中R&D经费659万元,比上年增长5.7%;全县财政科技事业费支出168万元,增长15.9%;科技三项经费1244万元,增长49.5%。

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年被上级各类学校录取的大中专生1483人,其中高校1017人。全县共有普通中学26所,职业中学2所,小学86所,幼儿园216所。全县普通高中招生1764人,初中招生2998人,小学招生2714人,职业中学招生521人。全县中小学校在校生3.77万人,其中:普通高中在校学生5160人,初中在校学生9879人,小学在校学生21155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1493人。

基础教育进一步巩固提高,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实施取得新进展,素质教育稳步推进。小学入学率为100%,毕业率100%,巩固率100%,升学率100%;初中入学率为99.7%,毕业率99.6%,巩固率99.8%,升学率84.5%。希望工程、成人教育、幼儿教育取得新成绩。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2005年,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城乡人民群众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多彩。年末全县共有电影放映单位3个,文化馆1个,乡镇文化站17个,公共图书馆1个,总藏量6.8万册(件),其中古籍7480册(件)。到年底全县共有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121座,有18个乡镇实现调频广播与有线电视共缆传输,有线电视节目增至28套,共有有线电视用户6.6万户,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为85.5%和93.0%。

2005年,卫生事业加快改革步伐,城乡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全县卫生系统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5个;医院、卫生院31家;拥有医疗床位750张;卫生技术人员852人,其中医生580人。新推广的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进展顺利,农民参保人数达24.74万人,参保率为82.1 %。农村卫生状况继续改善,年末拥有乡村医生208人。从实施“驻村医生制”以来,驻村医生为农村居民建立家庭档案28.5万份,全年诊疗55.74万人次。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05年,我县举办各类比赛5个,体育竞技取得较好成绩,我县运动员参加省级以上各类比赛获金牌13枚,银牌10枚,铜牌8枚。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全民健身活动稳步推进。等级运动员人数不断增加,新发展二级运动员5人、三级120人、少年级260人。全县拥有比较完整的标准体育场馆20个,体育设施进一步完善。

十一、环境保护

2005年,全县推进实施《开化生态县总体规划》,我县环境保护事业得到加强。年末全县有环境监测站1个,环境监测人员4人,环境监察大队1个,环境监察人员4人。

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年末共有生态示范乡镇17个,其中省级生态乡镇3个;生态村24个,绿色社区4个,其中省级2个,绿色企业5家,其中省级3家,规范化饮用水源保护区4个。强化“一控双达标”的长效管理,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新成果。年末烟尘控制区234.03平方公里,大气总悬浮微粒年平均0.098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年平均0.012毫克/立方米,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饮用水源合格率为100%,城市交通噪声值68.2分贝,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5年末,全县总人口344976人,比上年增加220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1401人,增加10人。全年出生人数3172人,出生率为9.22‰,死亡人数1864人,死亡率5.4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80‰,比上年减少2.26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县职工工资总额3.98亿元,职工平均工资18499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城镇以上职工工资总额2.80亿元,职工平均工资23778元,增长10.2%。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338元,增长9.6%,恩格尔系数降低到42.81%;每百户农户拥有电话89部,移动电话68.50部,彩色电视机101台,影碟机56台,空调机3台,计算机3台。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全县全年新建住宅62.30万平方米,其中:城乡个人建造住宅46.30万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52.67平方米。

社会保障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城镇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统筹的人员15623人,其中在职职工14561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71385人,离退休人员5557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15880人,其中职工11890人;参加失业保险13800人,为371人次失业职工提供了失业救济。年末发放困难补助409人次。

社会福利事业取得新进展。年末全县共有社会福利院12个,床位1116张。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得到有效实施,全县城乡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7136人,其中城镇居民967人。社区服务设施不断完善,社会救济对象、抚恤和补助优抚对象以及退伍军人的生活、就业得到妥善解决。

注:(1)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 价格计算;

(2)人口数为公安部门统计的户籍人口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