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开化县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06 衢州市开化县统计局

2004年是我县各项工作获得显著成效的一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八八战略”,全面落实县第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提出的各项任务以及县委县政府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创环境、招客商、攻工业、全面建小康”的总体工作思路,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自觉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着力解决发展过程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大力推进实施“生态立县” 的发展战略,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扶持主导产业,拓展主导产业群,增长引擎动力强劲。深入推进平安开化建设,严厉打击六过合滤彩等犯罪活动,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和改善人民生活,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综合

2004年,全县国民经济在结构调整中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工业经济增势强劲,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增长,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对外经济取得新进展,财政金融形势良好,市场物价得到控制。据初步测算,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33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增加值10.92亿元,增长18.5%,其中:工业增加值7.89亿元,增长14.9%;第三产业增加值10.06亿元,增长14.8%。第一、二、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7.6:40.3:32.1变为23.2:40.0:36.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7957元,增长13.4%。

以粮食为龙头的食品类价格明显上涨的推动下,市场物价持续上行,下半年得到控制,四季度逐月小幅回落。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01.2%,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7%,提高2.7个百分点。

深入实施下岗再就业工程,采取多种措施切实解决劳动就业问题,劳动就业工作得到加强,全年安置城镇失业人员2241人次,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917人,失业率为4.2%。

上年电力供应紧张局面得到缓解,全县用电量有小幅增长。2004年,全社会用电量27016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6.2%。其中:生活用电量3443万千瓦时,增长7.0%;全行业用电量23573万千瓦时,增长6.1%,其中工业用电量20871万千瓦时,增长7.0%。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的增长空间有限,工业主导产业、拳头产品在价格竞争中不能主导市场;电力、水资源、资金、人才等要素制约依然存在;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经济增长的后劲不明显;固定资产投资长期增长的基础不强,工业投资项目规模不大;下岗失业低收入人员的生活、就业仍然比较困难。

二、农业

2004年,全县继续以效益农业为中心,全面发展生态农业,大力发展特色无公害农产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农林牧渔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平稳发展。

种植业结构进一步调整,效益农业发展势头较好。2004年,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1536公顷,比上年略减2.2%,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略减,减幅明显趋缓。全县粮食播种面积为17995公顷,比上年减3.7%,粮食总产量为93966吨,比上年增长0.6%。其中早稻1841吨,晚稻68510吨,分别增长83.73%和4.78%。主要经济作物中除了蔬菜(-2.8%)、棉花产量下降外,其余大部分经济作物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油料总产达8063吨,增长6.0%、甘蔗4604吨,增长4.6%、果用瓜6921吨,增长12.4%。特色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发放食用菌菌种10560万袋,境内食用菌产量达到19763吨,增长19.5%,全年名茶产量达到1025吨,增长23.5%。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快速减少趋势得到遏制,粮食产量99年以来首次出现增长。粮食的增产对经济和社会的稳定起了重要的作用。粮经比例渐趋合理,由上年的58:42调整为57:43。

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生产形势良好,生猪生产量增价涨,禽类生产恢复正常。全年肉类总产量达10168吨,比上年增长2.5%;全年生猪出栏10.9万头,增长1.1%;家禽出栏57.7万只,增长16.2%;渔业生产形势较好,全年水产品总产量为1166吨,增长37.2%。

农业产品品质结构进一步调优,推广优质、高产、适应性强的品种。2004年水稻品种主要推广“中浙优一号”、“Ⅱ优084”、“ Ⅱ优8220”等优质稻,其中在池淮畈的“中浙优一号”试验田,经农业部验收,亩产达到815.97千克,创我省历史最好水平。玉米生产继续全面推广“超甜2000”、“农大108”等系列良种,推广水稻强化栽培新技术,并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和无公害农产品。全县各类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达80余个,其中,通过国家有机食品认证的5个,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的2个,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11个,省绿色食品认证的13个,市级认证的11个。

围绕钱江源头生态资源保护,林业生产朝着生态公益林、经济林方向发展,调整树种结构,发展生态阔叶林、速丰林。全县累计批准划定100个自然保护小区,面积6241公顷。全年完成造林面积412公顷,其中退耕还林7公顷;迹地更新面积137公顷,幼林抚育作业面积550公顷;封山育林面积2513公顷,其中本年新封面积451公顷。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2004年,全县水利建设资金总投入1.28亿元,比上年下降14.6%;农田水利建设共投入劳动力48万工,完成土石方526万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30公顷,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0440公顷,旱涝保收面积8260公顷,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2250公顷,改造中低产田700公顷。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75574千瓦,比上年末增长2.2%;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0.91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年农药施用量782吨,比上年下降11.1%;农村用电量9568万千瓦小时,下降0.6%,其中农林牧渔水利业用电549万千瓦小时,下降43.1%。

三、工业和建筑业

紧紧围绕“生态立县,发展生态工业”这一战略目标,深入开展“招商引资、项目推进年”活动,抓个私经济发展,抓区域特色经济,以优势企业为龙头,扶优扶强。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做好特色产品的系列开发,拓展产业集群,工业经济增势强劲。

2004年,工业生产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0.05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其中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9亿元,增长24.3%,增幅达历史最高水平。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4.77亿元,增长24.36%,其中国有企业下降10.2%,有限责任公司增长36.7%,私营企业增长19.4%,大中型企业增长15.8%;轻工业实现产值4.26亿元,增长6.6%;重工业10.51亿元,增长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