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长兴县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按照县委、县政府总体部署,以“项目推进年”和“环境建设年”为抓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持续、协调、稳定、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推进,县域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排名第63位,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长兴新一轮发展的基本态势、基本格局正在形成,凸显出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大好趋势。 一、综合 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据初步核算,全年完成生产总值129.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41亿元,增长9.3%;第二产业增加值70.36亿元,增长17.1%;第三产业增加值43.49亿元,增长18.3%。全县人均GDP达到20840元,比上年增长19.6%,多3420元。全县财政总收入13.52亿元,增长31.1%;地方财政收入6.83亿元,增长49.3%。 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非农产业比重从2003年的87.23%,提高到了2004年的88.08%,第一产业得到加强,第二产业保持较快增长,第三产业发展加快。全县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2.77:53.67:33.56调整为11.92:54.43:33.65。第二、第三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58.31%和34.11%,分别拉动增长10.03个百分点和5.87个百分点。 就业和再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新增就业岗位7225个,培训3511名城镇下岗失业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帮助4242名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集群规模不够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知名品牌还不多,电力结构不尽合理,煤电油运紧张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善;原材料、农资等价格涨幅较高,给部分企业和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一定影响;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任务依然很重,社会事业发展还需加强。 二、农业 以解决“三农”问题为着力点,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实现了农业发展、农村稳定的统一。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26.6亿元,比上年增长16.86%,其中农业产值16.41亿元,增长15.99%;林业产值2.68亿元,增长14.43%;牧业产值3.83亿元,增长30.89%;渔业产值3.68亿元,增长9.99%。全县粮食生产出现了自1997年以来的首次回升,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58.87万亩,比上年增长4.85%,粮食总产量27.34万吨,比上年增长3.8%。其中稻谷产量24.79万吨,比上年增加了1.02万吨。粮食现价产值达到4.83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在农林牧渔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也由上年的17.37%回升到18.15%。510工程建设卓有成效,蔬菜、吊瓜、花卉苗木、速丰林、特种水产5个10万亩基地建设进展顺利。2004年全县花卉苗木面积5.69万亩,比上年增加2.5万亩。蔬菜播种面积20.77万亩,虽比上年减少1.4%,但蔬菜基地化生产趋势逐渐显现。据农业部门统计:2004年全县蔬菜基地面积8.05万亩,比上年新增加1.5万亩;其中设施蔬菜面积3.38万亩,新增7570亩。全县吊瓜种植面积7.11万亩,比上年新增加1.9万亩;当年建设人造速丰林1.84万亩;特种水产面积8.26万亩,新增1.43万亩。 畜牧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家禽年内出栏261.82万只,增长0.8%,全年肉类总产量24829吨,增长1.94%,其中猪肉产量15136吨,增长4.2%;禽蛋产量10322吨,增长25.79%;牛奶产量5876万吨,增长6.84%。全年淡水水产品总产量30768吨,比上年增长2.72%。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水利基本建设完成土石方370万立方米,完成总投资6833.5万元,比上年增长298.9%。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1.09万千瓦,比上年下降8.23%,其中排灌机械总动力5.06万千瓦,比上年下降1.17%;全年农林牧渔水利业合计用电量1155.36万千瓦时;全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1.22千公顷,增长3.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持续快速发展。2004年,全县继续大力发展工业经济,放手发展民营经济,进一步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深化企业改革,积极开拓市场,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效益不断改善。2004年全县完成工业增加值60.2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8%。国有及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势强劲,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1.72亿元,比上年增长20.1%。产品结构优化提升,市场竞争力提高,新产品开发步伐加快,2004年实现新产品产值13.46亿元,增长64.4%,占总量的9.9%。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保持增长。新型纺织、新型建材、新能源、信息机电等四大产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四大产业实现工业产值88.88亿元,增长64.3%,占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数的65.3%。列入统计的59种主要产品产量,有39种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下降的有20种,其中有17种增速超30%。与上年相比,发电量增长15.8%,印染布增长41.3%,丝增长62.0%,非织造布增长68.6%,印染丝织品增长32.5%,化学农药增长26.8%,耐火材料制品增长35.9%,商品混凝土增长270.8%,起重设备增长51.4%,蓄电池增长69.1%,民用钢质船舶增长579.2%,电光源增长57.1%等。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明显。据28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全年实现利税20.64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其中利润总额12.05亿元,比上年增长7.5%,总资产贡献率为16.79%,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31.71%,成本费用利润率9.13%,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降低率为9.49%。十一项经济效益指标综合得分240.16分,居三县之首。产销衔接良好,产品销售率为97.71%,与去年持平。全员劳动生产率由70283元/人增至84975元/人,提高了14692元/人。 建筑业生产增长加快。2004年,全社会完成建筑业增加值8.1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4%。全县具有建筑业资质的全部独立核算企业24家,房屋施工面积16.18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79.84万平方米。实现利润4733.21万元,税金总额4010.94万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6.78亿元,比上年增长32.2%,其中工业性投入50.75亿元,增长45.1%。全县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69.12亿元,增长41.0%,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9.07亿元,增长47.2%;农村限额以下固定资产投资5.9亿元;私人建房及其他投资1.56亿元,增长21.1%。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3.22亿元,增长41.8%。民间投资更趋活跃。2004年全县民间投资达到55.16亿元,增长35.5%,占全社会投资的71.84%。投资结构继续调整。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2316万元,比上年下降71.7%;第二产业完成投资50.75亿元,增长45.1%,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完成投资152639万元;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完成投资39753万元,服装、鞋帽制造业完成投资9952万元,化学工业完成投资13877万元,能源工业完成投资10577万元,纺织工业完成投资98651万元;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5.76亿元,增长15.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