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长兴县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06 湖州市长兴县统计局

2003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与时俱进,扎实工作,积极实施对外开放,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扩大投资和增加消费,稳步推进各项改革,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高速发展的态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我县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据初步测算,全年全县生产总值(GDP)突破100亿元,达到108.1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3%。人均GDP达到17424元,比上年增长16.7%。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提高,第一产业所占比重继续下降。第一产业增加值13.60亿元,比上年增长5.5%,占GDP的比重由上年13.87%下降为12.58%;第二产业增加值58.15亿元,比上年增长18.3%,所占GDP比重53.88%,比上年上升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6.35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占GDP的比重33.54%,比上年提高0.09个百分点。

经济运行质量较大改进,企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2003年,全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32亿元,增长51.0%;地方财政收入4.58亿元,增长40.4%,分别完成县计划的121.41%和106.51%;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7.39%提高到9.54%。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本保值增值率达158.87%。城镇职工工资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24.2%和9.8%。

2003年长兴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体制性、结构性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根本解决;企业技术创新及适应市场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仍然较大,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城乡居民间及居民内部间收入差距有所扩大,一部分低收入居民家庭生活存在困难。

二、农业

2003年,全县以效益农业为中心,加快农业生产战略性结构调整步伐,积极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和畜牧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努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22.76亿元,农业增加值13.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6%和5.5%。

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种植业结构继续优化。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调减了粮、油等种植面积。全年粮食种植面积37433公顷,比上年减少951公顷;油菜籽种植面积21850公顷,比上年减少1626公顷。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48228公顷,比上年增长3.7%,其中,蔬菜种植面积14038公顷,比上年增加595公顷;花卉苗木种植面积2124公顷,比上年增加1205公顷。粮经面积比由上年的45.2:54.8调优至43.7:56.3。粮食总产量下降,全年粮食总产量为26.31万吨,比上年减少1.8%,蔬菜总产量为29.24万吨,比上年增长3.1%。

畜牧业生产取得一定进步。全年生猪饲养量达41.91万头,比上年增长1.5%,肉类总产量2.44万吨,比上年增长9.7%;水产品产量3.0万吨,比上年增长5.7%。

科教兴农战略加快实施,品牌优势已逐渐形成。2003年全县7只农产品荣获“国家级绿色农产品”称号,2只荣获“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称号,1只荣获“省级著名商标”称号。荣获“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4个、“省级绿色农产品”13只、“省级名牌农产品”1只。绿色农业基地面积发展到15万亩。

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全年水利建设总投入1.40亿元,比上年增长19.7%,其中水利基建投资1713万元,比上年下降68.0%。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9.82千公顷,占全部耕地面积的98.9%。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3.88万千瓦,其中排灌机械总动力5.12万千瓦,比上年下降2.1%。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67万吨,比上年略有增长;农村用电量5.96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18.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50.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7%。国有及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长势头强劲,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8.48亿元,比上年增长48.9%。

产品结构调整。市场竞争力提高,新产品开发步伐加快,2003年实现新产品产值8.04亿元,在上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又增长了54.1%。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保持增长。列入统计的59种主要产品产量,有39种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下降的有20种,其中有23种增速超30%。与上年相比,发电量增长95.3%,供电量增长33.4%,软饮料增长58.9%,丝织品增长38.4%,印染丝织品增长32.5%,化学农药增长47.6%,耐火材料制品增长32.2%,装卸机械增长66.7%,蓄电池增长132.2%,通讯电缆增长43.4%,电子元件增长71.0%等。我县着力打造的四大产业高速增长,2003年末我县规模以上四大制造业企业实现产值58.32亿元,比上年增长41.3%,占全县制造业产值的比重达80%。

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明显。据22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全年实现利税17.2亿元,比上年增长109.3%,其中利润总额10.99亿元,比上年增长180.3%,总资产贡献率上升到18.51%,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58.87%。十一项经济效益指标综合得分246.83分,其中县属工业得分255.53分,居全市之首。产销衔接良好,产品销售率由98.17%上升为98.61%,全员劳动生产率由54485元/人增至70283元/人。

建筑业生产增长加快。2003年,全社会完成建筑业增加值8.1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4%。全县具有建筑业资质的全部独立核算企业21家,房屋施工面积128.65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51.79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8.06亿元,比上年增长26.7%。其中,工业性投入34.76亿元,增长15.5%。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投资额42.87亿元,增长29.8%;房地产开发投资6.16亿元,增长26.9%,房地产施工面积97.81万平方米,增长8.9%,竣工面积35.80万平方米,下降12.3%,销售面积37.38万平方米,增长11.9%,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32.15平方米,增长12.8%,个人购房比重达100%;当年新增固定资产29.42亿元。全年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173.61亿元,比上年增长66.9%。

投资结构继续改善,投资主体多元化,民间资本趋于活跃。2003年,全县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43.11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74.3%。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的涉足面进一步扩大,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在制造业、批发零售餐饮业和房地产业等竞争性行业已成为主要力量。限额以上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5.94亿元,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投资7.87亿元,电力建设投资3.99亿元,交通运输设施投资1.60亿元,教育设施投资1.0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