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宿豫区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全年投资总额8亿元,同比增加2亿元,比上年增长33.3%。江山国际花园、浦东国际花园、阳光名都等小区施工面积达到83.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7.2%,销售面积达到27.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0.8%,销售额达到4.7亿元,比上年增长50.8%,现房平均售价1710元,期房平均售价1820元。 新城区建设日趋繁华。城区珠江路北延、黄浦江路、贺兰山路等19条道路建成通车,新增绿地37.4公顷,新区亮化水平显著提高,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投入运行。中运河风光带、牡丹江河风光带、文昌广场等重点景观工程如期完成年度建设计划,在建居住小区22个,完成开发面积57.4万平方米,中通·名仕嘉园被正式批准为“中国人居环境金牌社区”。枫华丽致酒店、江山大酒店等一批高档次酒店投入营业,结束了宿豫新区没有星级酒店的历史。 小城镇建设继续加强。小城镇“一加四”工程深入实施,新增建筑面积25.2万平方米,其中新增市场2.6万平方米、商业街8.43万平方米、居住小区3.51万平方米。 五、交通运输业 交通条件不断改善。全年宿豫区新建农村公路108.63公里,全部通过市交通局组织的交竣工验收,工程质量合格率达100%,其中二级公路6个项目55.27公里,优良率为100%,三级公路2个项目30.16公里,优良率为100%,四级公路14个项目23.2公里优良率为86%。改建大中型桥梁13座,完成撤渡建桥两个项目的下部构造和10道渡口标准化改造,完成宿迁港一期主体工程建设。 运输能力不断提高。全年实现交通运输业增加值3.2亿元,比上年增长17.9%。综合运输能力不断提高,目前我区拥有各类货运车辆2600辆,共计14300吨位,"五小"车辆5633辆,共计4055吨位。全区已发展物流企业10家,投资总额在800万元左右,拥有货运车辆250辆,总吨位约7000吨,年运量65万吨,从业人员近400余人。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量833万吨,比上年增长560.5%。货物周转量67102万吨公里,其中,公路完成59257万吨公里,水路完成7845万吨公里。全年公路运输完成客运量290万人,旅客周转量12100万人公里。 六、国内外贸易和市场物价 城乡市场日益繁荣。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98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市区实现零售额10.64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区以下实现零售额7.34亿元,比上年增长23.7%,快于城区零售额增速3.5个百分点。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8亿元,比上年增长26.8%;高于全区零售额增速5.2个百分点。 外资经济不断增强。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033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3.9%,其中出口9340美元,比上年增长43.7% 。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9个,协议利用外资额296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13%,实际到帐外资8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6.3%。 市场物价持续上扬。年内受食品特别是猪肉价格持续上涨影响,居民消费及服务价格趋向上扬。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104.7。其中:食品类上涨11.3%,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衣着、烟酒及用品五大类分别上涨3.5%、 1.3%、1.5%、0.6%和1.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讯两大类则分别下降0.4%和3%,反映出全年物价上涨的结构性特征比较明显。 七、财 政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区实现财政总收入6.08亿元,比上年增长53.7%。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26亿元,比上年增长56.3%。全年实现工商税收4.2亿元,比上年增长46.2%,增值税18310万元,比上年增长81.7%。 全年财政支出总计9.39亿元,比上年增长48.3%;一般预算支出8.28亿元,比上年增长47.2%。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16亿元,比上年增长36.6%;教育经费支出2.54亿元,比上年增长51.7% ;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0.09亿元,比上年增长%;环境保护支出0.19亿元,比上年增长210.0%;城乡社区事务支出0.67亿元,比上年增长306.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31万元,比上年增长28.6% ;医疗卫生支出0.39亿元,比上年增长27.3%。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全年获批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7项,通过省、市级科技成果鉴定16项。其中,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2项,省级星火计划项目8项,省火炬计划项目5项。全年获省、市级认定高新技术产品17个。申请专利73个,其中发明专利10个。 各项教育竞相发展。幼儿教育稳步推进。幼儿教师全部通过“三项达标”测试;3-5周岁幼儿入园率提高到88.3%;全区16所中心幼儿园已有14所创建成省市级优质园;义务教育成果不断巩固。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均为100%,初中入学率100%,巩固率达到99.6%,初中升学率95.67%;高中阶段教育优质发展。共有6019名考生参加普通高考,比去年增加969人,本科实际录取908人,录取率15.1%,专科录取3124人,高考总录取率67%;职业学校对口高考工作成绩辉煌,完成本科上线65人。 年末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02所,其中职业高中1所,普通中学28所,小学71所。全区在校学生12.67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毕业升学率达100%。当年本科录取908人。幼儿园108所,在园幼儿14030人,实施职业教育“三兴一富”工程,职普比达到5.4:4.6。 教学条件明显改善。合格学校建设稳步推进,农村初中“四项配套”工程建设中,全区小学投入237万元新建改建配套用房1143间,新购仪器橱柜655只,体育器材架261套,学校自筹资金256万元新建综合楼2幢。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小学、初中45岁以下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100%,高职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93.6%。教育园区工程已初具规模,建成两路、两校、两区、三馆、三中心。职教园区北区实训楼、专家楼、综合楼、学生餐厅、浴室楼、400米标准田径场和实习工厂等投入使用。 九、文化、卫生和环保事业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认真开展“三送”工程,全年为9家文化站配送了图书10000余册,送电影2000场,送戏68场,丰富了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举办了“春的旋律·太平洋玻璃之夜”、“财税情”、“杏林新风”、“英雄风·山水情”、“计生情”、“庆八一·双拥情”等大型广场文艺晚会7场。进一步巩固了“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程成果,2007年完成6个乡镇54个行政村有线电视光纤连网工程,新建杆路108千米,新增光接点240个,新建电缆主线1200千米,村通率达64%,较去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全年累计新增用户1.6万余户。全区调频广播覆盖率始终维持在95%以上,通响率在90%以上。年末全区共有乡镇文化广播电视中心16个,文化馆、博物馆、档案馆各1个,公共图书馆1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