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姜堰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年1月13日) 2006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市党代会确定的“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农村”的工作目标,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城市基础建设成效显著,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不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加快。全国综合经济实力排名第128位,比上年提升18位。 一、综 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据初步核算,200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1.66亿元,可比增长1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33亿元,可比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91.92亿元,可比增长19.5%;第三产业增加值52.41亿元,可比增长15.6%。2006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0.7:56.9:32.4,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9365元。 民营经济健康发展。2006年,新增私营个体经济注册资本28.41亿元,新增私营企业数和个体经营户数7732户。年末,私营个体经济注册资本达到93.9亿元,私营企业数为4633户,增长16.3%,个体工商户27967户,增长2.6%。全年民营经济税收9.06亿元,比上年增长22.6%。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81.26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50.3%。 财政收支基本平衡。全市财政收入19.22亿元,比上年增长32.3%,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92亿元,增长34.6%。全年财政支出14.02亿元,比上年增长16.6%。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经济总量仍然偏小,经济结构不够合理;产业层次不高,创新能力较弱;农业增速减慢,农民增收难度较大。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2006年实现现价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10亿元,比上年增长2.3%。完成不变价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67亿元,比上年增长4.0%。 粮棉油产量有增有减。全年粮食产量52.91万吨,比上年增长4.6%。棉花产量2809吨,增长21.7%。油料产量39.65万吨,下降1.1%。 林牧渔业持续发展。全年造林面积2580公顷,新植树木410万株。全年生猪饲养量91.86万头,比上年增加0.44万头,其中:生猪出栏94.9万头,比上年增加0.59万头。家禽饲养量1374万只,比上年减少28万只。主要畜产品中:肉类总产量6.21万吨,增长1.0%;禽蛋总产量2.73万吨,下降4.9% 。全年水产品产量3.53万吨,增长4.4%。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8.4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1% 。大中型拖拉机1777台,比上年增加258台;小型拖拉机4190台,比上年增加204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4603台6.03万千瓦,比上年增加36台0.14万千瓦。 农产品质量和基地建设成果显著。以河横生态科技园为代表的生态农业优势进一步放大,新增无公害农产品3个,河横大米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高效农业规模扩大22.0%以上。新创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泰州市级2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8个,新增农民经纪人2000人以上。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增长。全年实现全部工业现价总产值423.02亿元,比上年增长33.9%。其中:定报企业完成产值275.71亿元,比上年增长41.7%。全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75.52亿元,可比增长20.5%,其中:列统工业增加值72.04亿元,可比增长28.3%,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6.7%,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工业效益显著提高。全市465家定报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59.57亿元,比上年增长42.6%;实现利税总额22.65亿元,增长38.8%,其中:利润14.53亿元,增长54.3%。 建筑业生产快速发展。全市建筑业注册施工人数累计达9.8万人,比上年增长10.3%,其中:外出施工人数8万人,增长11.2%。全市建筑业累计施工面积212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970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21%、5.8%,实现建筑施工总产值156亿元,增加值35亿元,创利税 6.5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6.5%、26.3%、14.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112.85亿元,比上年增加24.56亿元,增长27.8%。其中:城乡规模以上投资81.17亿元,增长23.3%;城乡规模以下投资15.44亿元,增长2.6%;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1.18亿元,增长175.5%;城乡居民私人建房5.05亿元,增长50.6%。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进一步改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2.55亿元,第二产业投资71.12亿元,第三产业投资39.1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2.2%,35.3%,15.0%,所占比重分别为2.3%、63.0%、34.7%。 固定资产投资效果显著。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固定资产73.84亿元,其中:城镇投资新增26.86亿元,农村投资新增46.98亿元。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99.2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84.3%,竣工面积46.98万平方米,增长180.1%,商品房销售面积61.58万平方米,增长206.4%。商品房销售额15.42亿元,比上年增长266.1 %。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活。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48.66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其中:个体经济零售额 34.14亿元,增长14.7%。城乡市场协调发展,市零售额26.75亿元,增长18.0%;市以下零售额21.91亿元,增长13.2%。 住宿和餐饮业同步增长。全年住宿业实现零售额0.38亿元,比上年增长5.4%。餐饮业实现零售额5.43亿元,增长20.4%,保持了同步增长势头。 六、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增长较快。全市进出口总额(海关数)3257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2.5%,其中:进口总额5907万美元,增长9.0%;出口总额26665万美元,增长67.3%。 利用外资规模不断壮大。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74家,累计达256家。全年协议利用外资24005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商务部确认数)12062万美元。 对外经济合作继续发展。全年完成外经营业额367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1.4%,新签外经合同额3556万美元,增长16.6%。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进一步扩大,年末境外劳务人数达541人。 七、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生产持续发展。全年完成交通运输业增加值11.3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5.1%,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0% 。全市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量1945万吨,货物周转量139956万吨公里;完成客运量686万人,旅客周转量34910万人公里,均比上年有所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