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兴化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3.财政、金融保险业2002年,我市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共完成财政收入61059万元,增长42.2%,剔除行政性收费及基金收入因素,同口径增长21.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5464万元,增长43.6%;上划中央两税收入25595万元,增长40.3%。财政支出65632万元,增长37.3%。2002年,金融运行保持平稳,信贷结构不断改善。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8.60亿元,比年初增加7.03亿元,增长9.8%;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5.02亿元,比年初增加7.10亿元,增长12.3%;贷款余额49.43亿元,比年初增加0.96亿元,增长2.0%。保险业务不断发展。 2002年,全市保险业务收入16489万元,比上年增长28.7%。其中财产保险业务收入2500万元,增长6.3%;人身保险业务收入13989万元,增长33.7%。 4.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2002年,我市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全面发展。科技我市列入国家和省“火炬”、“星火”计划项目4项,获批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品5项。全年申报各类科技成果80项,其中省5项,泰州市23项。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实施了全市学校布局调整,撤并学校(教学点)80个;兴化中学东扩工程、戴南中学教学楼工程正在顺利进行。全市拥有普通中学77所,在校学生86949人;全日制小学313所,在校学生128371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65.2%;普通高校、中专录取人数3610人;改造学校危房7.4万平方米。 文化、广播电视我市新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完成了人民影剧院改造维修工程;有线电视宽带数据平台网建成并投入使用,开通了政府网站;有线电视用户数达12.5万户,其中城区2.65万户,入村率达76%以上。卫生全市拥有卫生医疗机构58个,病床数2317张,卫生技术人员3336人。农村医疗保险参保行政村119个,覆盖率达19%;新增自来水受益人口1万人;中医院病房楼主体工程竣工;市“120”急救中心投入运行。体育建成市体育馆并投入运行,参加全国、省、市体育比赛获奖牌182枚,其中金牌53枚。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城市建设 2002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30.62亿元,增长13.1%;其中,基本建设投资4.13亿元,增长18.3%;更新改造投资额1.69亿元,下降23.1%;房地产投资额1.89亿元,下降18.0%。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市容市貌有了较大的改观。2002年,继续实施了新区、长安路、昭阳路配套建设,昭阳桥和文峰桥建成通车,实施了中和路、英武南路的建设和五里东路的拓宽改造;扩建了拱极台公园,城区燃气管道一期工程已经实施。全年城市拆迁改造面积11.5万平方米;商品房开发面积20.3万平方米。农村村镇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达14.5亿元,增长7.3%,陈堡镇、荻垛镇分别通过省级、泰州市级示范小城镇的验收。新增道路面积23万平方米,新增绿地6.5公顷;城区绿化覆盖率由上年的27.0%提高到27.5%,园林绿化面积累计达330公顷。供电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实施了110千伏赵万变电工程和城网改造工程;全市供电量10.34亿千瓦时,增长24.3%;用电量9.31亿千瓦时,增长19.0%。 五、人口和人民生活 据市公安局人口年报,2002年,全市户藉总人口1552333人,比上年减少387人,总户数510861户。在总人口中,农业人口1298198人,非农人口263038人;年出生人口9129人(含补报往年出生),比上年减少4326人,人口出生率为5.88‰,比上年下降2.8个千分点;死亡人口8141人,比上年减少611人,死亡率由上年的5.64‰下降为5.24‰;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上年的3.04‰下降为0.64‰。全市计划生育率达99.68%。 城乡居民收入保持增长,生活水平继续得到改善。2002年,城镇集体以上单位年末在岗从业人员52958人;职工工资总额50835万元,比上年增长13.6%;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9129元,比上年增长7.0%;农民人均年纯收入3710元,比上年增加179元,增长5.1%。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2002年,组织培训失业人员3800人,再就业5000人,年末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养老保险扩面继保8000人,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全年新增3000人,累计达4.6万人;调整完善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市纳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9178人。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得到进一步巩固。2002年,实施了市区小环境综合治理和市容环境综合整治,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注:⒈公报中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据,今后均以《兴化统计年鉴》为准。 ⒉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