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灌云县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3)

2010-03-05 连云港市灌云县统计局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县拥有医疗卫生机构119个,病床位1473张,卫生技术人员1788人;其中执业医师631人,执业助理医师132人,注册护士589人,药剂人员113人。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健全,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个,新建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30个,全县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覆盖率达6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合率参保率分别达98.1%和96.0%。开展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活动,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示范县创建通过省验收;开展乡村卫生环境集中整治,农村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九、城市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发展。以新区建设、旧城改造为重点,同步推进小城镇开发,加快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对外形象不断提升。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全年开工建设城建重点工程95项。新区影剧院、法院综合楼投入使用;国税局综合楼、劳动力培训中心正在进行内外装修;灌云高级中学新校区、体育馆、温州商贸城二期、王圩安置小区二期以及商业水街、美都新城等新区工程正在快速推进;新区医院、图书馆、游泳馆等公共工程开工建设;富园广场二期、怡景花城、伊山华庭等旧城改造项目推进有力。陆庄生态园二期工程开工建设,完成文体中心游园、人民西路两侧地段绿化,新增绿化面积100万平方米。村镇建设加快推进。以“三集中”为导向,加快实施村镇规划全覆盖,编制完成16个乡镇集镇总体规划和1024个居住点村庄布局规划。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加大,配套功能日趋完善,完成村镇建设投入16.8亿元,新增建筑面积172万平方米、绿化面积22万平方米,新铺道路224.3公里,新修下水道8万米,新装路灯855盏,完成3000户农村卫生改厕,并通过省检查验收。

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加强环境执法监管力度,全县环境质量按功能区要求持续达标;县城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空气达二级标准天数、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均在100%以上。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生态县规划通过省级评审,生态县建设全面启动。

节能减排取得实效。单位GDP能耗下降4.4个百分点,达到0.78吨标准煤,较上年减少0.04吨。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减少732.9吨,较上年下降11.1%;二氧化硫排放量1750吨,较上年上升17.3%。恒华、宏顺、科田化工等企业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十、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据农村百户居民抽样调查,2008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033元,较上年增长13.2%;生活消费支出3017元,;增长12.8%。农村居民年末人均住房居住面积25.43平方米,年末百户拥有住宅电话88部,移动电话110部,摄像机2台,家用计算机3台,彩色电视机103台,洗衣机63台,冰箱16台,摩托车35辆。全县在岗职工人数达43548人,年人均工资20497元,较上年增长18.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10元,增长21.6 %;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5871元,增长19.8%。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48.83亿元,较年初净增9.36亿元,增长23.7 %;人均储蓄余额达到4450元,较上年增长22.1%。

社会保障体系进逐步健全。逐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全年征收企业养老保险金11293万元。社保扩面成效显著,新增养老保险1.1万人,基本医疗保险6223人,工伤生育保险4520人,失业保险参保5.5万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新增1.1万人参保。城乡低保工作不断加强,补助标准逐步提高,实现低保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快保,共发放城乡低保金1973万元。提高五保户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标准,每人从上年的1800元和1200元提高到2400元和1800元,全年共发放五保户供养资金559万元。成立灌云县慈善总会,募集慈善基金达710万元,大力开展扶贫济困,发放救灾救济款物168万元,救助人口10万人以上。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全县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农林水务支出达到16395万元,较上年增加6891万元,增长72.%%。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完成就业再就业培训3118人,农民技能培训1.2万人,实用技术培训14.2万人次,创业培训945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1.8人,新增就业8219人、再就业293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69%。

脱贫攻坚工作快速启动。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关于组织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的意见》,迅速制定方案,及时出台措施,认真组织实施。全县已实施项目9076个,拨付启动资金1454万元,9071户贫困户落实脱贫项目,发展设施栽培项目670个,水产养殖项目162个,畜禽养殖项目6919个,其他经营性项目1320个,新培育规模种植、养殖小区5个,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注:①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及三次产业增加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②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储蓄余额等按户籍人口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