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灌云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2)
全县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牢固确立经营城市理念,紧紧围绕建设苏北一流山水旅游工贸城市的奋斗目标,突出重点,扩大投入,加快推进城镇建设。投入9.33亿元开工建设重点城建项目49个。人民西路竣工通车;星级宾馆 、烟草、广电、法院综合楼等新区开发工程正式启动;伊新路商业步行街全面竣工;云海花园二期、金陵御花园一期等旧城改造工程正式开盘,伊新园等工程快速建设;金海湾商业步行街二期工程完成拆迁和开工准备工作。超前制定村镇规划,科学定位,合理布局,加快建设步伐,启动侍庄乡三合村农民康居示范村建设工程,提高小城镇建设水平。累计投入1.49亿元,新增建设面积27万平方米,新铺道路26万平方米。投入1700多万元,完成大伊山风景区二期绿化工程,新铺大伊山景区步道1000米。县城绿化、美化、亮化水平不断提高;创新城镇管理机制,对重点路段和公厕的保洁权进行公开招标竞卖,城区大排档实现集中经营,统一管理。门前四包工作得到强化,小城镇的各项设施和功能不断得到完善。 四、贸易、外经 商贸流通快速发展。全县商贸流通企业积极寻求开拓市场,本地一些商业企业不断向外扩张开辟新店或合作联营,外来商家不断加盟扩充,使流通市场多层次多元化竞争格局逐渐形成,扩大了消费市场,满足了广大群众的消费需求。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70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批发业为1.71亿元,占6.7%,比上年增长17.3%;零售业为22.19亿元,占86.3%,比上年增长12.8%;住宿业599万元,比上年增长15.9%,占0.2%;餐饮业1.74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占6.8%。全年新建综合市场3个,新增营业面积4万平方米,全县市场实现成交额25.37亿元,比上年增长4.9%。 招商引资稳步推进。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落实招商引资及新上工业项目“五定”责任制,大力推行政企联动、群专结合的招商模式,广泛开展节会招商、驻点招商等有针对性的招商活动,招商引资工作稳步推进。全年引进内联资金27.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054万美元。 外经外贸同步增长。加大政策扶持和协调服务力度,扩大毛毯、工艺鞋、玩具、铸件、冷冻食品等传统产品出口规模,完成自营出口160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3.5%;强化对外劳务培训、规范对外劳务市场,新增境外劳务1120人,完成外经营业额2300万美元,增长22.2%。 五、交通、邮电 道路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交通条件继续得到改善。重点实施县乡道路通达工程,构筑城乡交通网络,促进城乡联动发展。省级重点工程连盐高速公路建设快速推进;投入1500万元完成324省道沂燕段工程建设;投入1.1亿元实施宁东、南新、伊利3条县乡公路改造工程;全年新建农村公路399.8公里,年末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2万余公里。目前我县道路交通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基本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各乡镇政府所在地为纽带的交通网络。 邮政电信事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1.56亿元,比上年增长28.9%;全县电信交换机总容量21.19万门,比上年增加0.23万门;全年新增电话用户1.61万户,电话用户达17.48万户,比上年增长10.1%;移动电话用户10.51万户,增长25.3%,小灵通电话用户快速发展,当年新增小灵通用户0.13万户,累计用户达到3.13万户;宽带网用户达7546户,比上年增长55.3%。完成县城及部分乡镇小灵通网络建设,通信质量明显提高,服务功能日趋完善,城乡广大人民群众的信息交流快捷便利。 六、财政、金融 2005年,全县财税部门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年初确定的经济目标和总体要求,围绕“财政增长”目标,层层分解目标任务,强化征收责任,规范税收秩序,坚持依法治税,加强财税管理信息化建设,改进税收征管方式,强化“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的落实和完善,依法理财,力保重点支出,为全县的发展、改革和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2.60亿元,比上年增长31.2%,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54亿元,增长34.6%,财政支出5.49亿元,增长43.3%。 全县金融系统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货币信贷政策,抓住招商引资以及百姓个人住房消费攀升的有利契机,千方百计筹措信贷资金,想方设法开拓贷款市场,及时调整经营策略,逐步向规范化、良性化循环方向发展,实现存贷款双重增加,较好地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38.0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9.3%;年末各项贷款余额22.7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8.4%。保险事业不断发展,全年完成保费收入1.05亿元,比上年增长14.8%。 七、社会事业 科技工作成效明显。2005年,全县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全县经济发展大局,以科技项目为载体,加快苏北星火产业带建设,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重视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科技事业和科技进步取得比较显著的成绩。全年共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1项,其中上报省级项目15项,市级项目16项;实施各类科技项目38项,其中:省级项目10项,市级28项;组织科技项目验收和科技成果鉴定6项,完成专利申报60项,组织送科技下乡30次,并申请上报省星火贴息达116万元。全县科技项目推广和示范园区建设都取得了较好成就。 教育事业稳定发展。全县171所中小学,在校学生17.78万人,其中:在校中学生8.27万人,小学生9.51万人;专任教师7872人,其中:中学教师3684人,小学教师4188人。专任教师中有高级以上职称的有1789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2.7%。教育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教师教干队伍竞争上岗,择优聘任,能进能出的用人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共发展民办中学7所、民办小学26所,幼儿教育全部推向市场。狠抓教育教学质量,高考本科达线1586人,达线率25.1%,同比提高1.72个百分点,中考优生率一直处于全市领先位置;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协调发展,小学和初中的入学率不断提高。 文体艺术繁荣活跃。2005年,全县共有文化事业机构33个,乡镇文化 中心20个。广播电视事业持速发展,电视节目实现全天候播出,自办广播新闻等专题节目实现自办播出,广播电视覆盖全县城乡,年内新增有线电视用户5200户,全县有线电视用户达3.3万户,电视采录编播实现全程数字化和自动化。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积极组织运动员参加市、省级各种体育赛事,全年共获得各类体育项目奖牌30余枚,2005年度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伊山公园健身点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先进群众健身点”荣誉称号。广泛开展戏剧、文艺等广场演出活动。全年共主办、协办、联办各类大中型文化活动60余场,小型广场文化活动880余场,参与演出人员3000多名,观众近43万人次。大伊山石棺墓遗址保护方案通过了国家文物局审批,聘请南京博物院专家设计的遗址保护方案已正式开工建设;网吧、非法音像制品等专项整治取得成效,清理无证网吧35家,查扣电脑主机460余台,有效净化了文化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