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桦甸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05 吉林市桦甸市统计局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第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工业兴市战略,推进工作重心转移,抢抓历史机遇,加快发展步伐,实现了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经济运行总体健康良好,呈现了增长较快、结构趋优、活力增强、民生改善的特征,为实现“十一五”良好开局奠定了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平稳健康较快发展,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跨上新台阶。初步核算,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0.6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1亿元,增长13.7%;第二产业增加值23.9亿元,增长15.5%;第三产业增加值16.6亿元,增长16.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13387元;三次产业结构为33.2:39.4:27.4。社会经济实力连续三年进入全省四强。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完成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4.3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6亿元,增长19.3%。国、地税税收收入为3.6亿元,增长15.3% 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支出7.7亿元,比上年增长28.7%。

改革创新取得新的进展。2006年,免征农业税综合配套改革成效显著,“一免三补”等政策落到实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不断优化。农村合作组织创新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和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新进展。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和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了企业资产和职工身份的“两个置换”。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规范和理顺城市管理职能,城市管理开始步入规范化轨道。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民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质量不高,缺乏主导产业的支撑;产业综合竞争力较弱,自主创新能力明显不足;财政对资源型企业依赖性过大,新的税收增长点生成缓慢,公共财政覆盖面不大。资源型项目比例过高,开发深度不够,综合利用水平低;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基础不够稳固;城镇就业再就业压力依然较大,社会保障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2006年度全市农业总产值为310556万元,比上年增长13、2%。其中,粮食产值为63984万元、畜牧产值为140148万元、多经产值为106424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了31.3%、11.9%和6.1%。

种植业生产全面丰收。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88789公顷,总产量467583吨,增长27.7%。其中玉米面积49137公顷,产量346760吨;水稻面积9047公顷,产量67380吨;大豆面积 22139公顷,产量47166吨;油料总产量4804吨;水果总产量135876吨;蔬菜产量为314353吨;中药材产量为4970吨。

畜牧养殖业发展呈现平稳之势。全年肉类总产量 119832吨,禽蛋产量30406吨;牛奶产量10826吨;水产品产量3770吨,增长4.7 %。林蛙封沟放养880多条沟溪,回捕量达到1、9亿多只,产林蛙油4、9万公斤。

林业生产持续发展,成林抚育面积为7980公顷;幼林抚育面积为6999公顷,比上年增1.34倍;全年采伐产量为215976立方米;培育苗木336公顷;薪材30390吨;人工造林面积为591公顷。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  13603.6千瓦;农用拖拉机4913台;农用运输车2442辆;农村用电量  4673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2.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20.2亿元,比上年增长13.9 %。

全部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3.2亿元,增长21.1%。其中,国有企业增加值4.3亿元,增长10.3%;集体企业增加值0.8亿元,增长100%;股份制企业增加值7.3亿元,增长32.7%;其他类型企业增加值0.8亿元。

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产品销售收入23.9亿元,比上年增长5.8 %。实现利税5.2亿元。盈利企业盈利额3.5亿元,亏损企业亏损额 0.2亿元,实现净利润3.3亿元。工业品产销衔接良好,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98.9%。2006年全市生产的主要工业产品中:发电量19.4亿千瓦时;铁矿石原矿量258万吨,增长20%;纤维板7.2万立方米,增长28.6%。

建筑业保持较快发展。全年全社会建筑业总产值 2.96亿元,比上年增长102.1%。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实现利润0.1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4.6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 18.4 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9.3亿元,比上年增长64.3 %,其中城镇投资35.2亿元,增长23.1 %。

工业投资总量明显快于其他产业,投资36.9亿元,增长67.7 %。其中,电力工业投资增长68.5 %。第三产业投资21.4亿元,增长255%。房地产开发投资1.8亿元。全年城镇竣工住宅面积15.9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15.8万平方米。

重点工业项目稳步推进。白山抽水蓄能2台机组投入运行,一批小水电项目取得重大进展。隆达铁矿、富利非金属等项目建成投产,陶瓷工业园区框架基本形成。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9 亿元,比上年增长14.5 %。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8.3亿元,增长15.0 %;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7.6 亿元,增长13.2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2.5亿元,增长14.3 %;餐饮业零售额 3.1亿元,增长15.9%。

2006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商品销售额2.8亿元,增长18.8%。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2006年完成公路货物周转量180230千吨公里,比上年增长57.3%。公路旅客周转量328950千人公里,比上年增长44%。城市公共交通标准运营车辆99标台,城市公共交通客运总量1200万人,出租汽车513辆。

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完成业务总量1.32亿元,增长5.2%;网通系统固定办公电话用户10799户;住宅电话用户74258户;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5020户。移动、联通两大公司电话年末用户16.6万户。

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市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6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500万元。

七、金融、保险业

金融机构存贷款继续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5.9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5.3亿元,增长3.4%。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9.4亿元,比上年增长19.7%。

保险事业健康发展。到2006年底,全市共有7家保险公司。全年保费收入12257万元,比上年增长19.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807万元;人寿险保费收入9450万元。全年赔付额2129万元。其中,财产险赔付额1129万元,人寿险赔付额1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