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蛟河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05 吉林市蛟河市统计局

十、卫生、文化和体育

卫生事业改革进一步深化。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工作目标,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为核心,继续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全面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继续保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全省领先地位。

年末,全市有卫生机构24个,卫生技术人员1408人,床位1044张。其中:医院、卫生院21个,卫生技术人员1370人,床位1027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达到242211人,全年累计为农民报销医药费901万元。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组织实施新农村文化“五个一”基础工程建设,全年完成32个试点村的“五个一”工程建设。文化艺术创作突出“新农村建设”、“全民创业”、“旅游发展”等主题,积极组织全市文艺工作者开展创作活动,创作出了大量的文学、摄影、书法等优秀文艺精品。

竞技体育再创佳绩,在吉林省第十五届全运会上,我市运动员经过努力拼搏,夺得4枚金牌。群众体育组织体系和健身网络不断完善,通过大力培育文化体育团体,使人民群众的文体活动日益丰富多彩。年末,全市有晨晚练站点148处,文艺、体育团体62个。

十一、城乡建设

城乡建设与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投资5126万元,全面实施以新区为主体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161”工程。浦东大街中段、世纪路东段等3条道路竣工通车,完成新区城防3320米土方工程。依法推进征地拆迁,加快棚户区改造,新开发商住工程23万平方米。落实城市主街路全天候保洁。全面推行物业管理新机制,市区60%区域实现全天供水。新建高等级路面公路129公里,江黄高速公路二期工程全面开工。

十二、人口和人民生活

年末全市总人口为456511人,比上年减少1047人。全年出生人口3706人,出生率为8.11‰;死亡人口1946人,死亡率为4.2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85%。市区(7街)人口为186867人,其中:农业人口73382人;非农业人口113485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得到改善。2006年,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1743元/人.年,比上年增长22.7%。据城市居民抽样调查统计,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445元,同比增长11.2%。据省统计局反馈资料,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24元,同比增长13.4%。

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协调发展。全年开发就业岗位16760个,共安排1170名“4050”人员在公益岗位实现再就业。年末,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4722人,全年发放养老金11184万元,社会化发放率达100%。

注: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