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蛟河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05 吉林市蛟河市统计局

2006年是“十一五”计划的起步实施之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把新区发展、资源转换、大项目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作为重中之重,着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使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实现了蛟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

一、综合

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初步核算,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46.5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6.9亿元,增长1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1.8亿元,增长28.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7.8亿元,增长15.3%。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国民经济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37.6:23.2:39.2,调整为2006年的36.3:25.4:38.3。

财政收支实现新突破。2006年,全市实现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20330万元,比上年增加3848万元,可比增长23.2%。

其中:实现体制收入13701万元,增长20.1%。全市完成一般支出67283万元,增长1.4%。

物价水平稳定。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2.1%,涨幅与上年持平;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4%,涨幅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综合竞争力较弱,自主创新能力明显不足;经济增长方式依然较为粗放,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仍显突出;就业再就业压力依然很大,社会保障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三农”问题、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二、农业

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78920公顷,比上年略有增加;粮食产量达到42.4万吨,比上年增长16.2%。

畜牧业稳步发展。全年新建百头牛场200个;年末规模饲养户达到7478户。全年肉类总产量达到51546吨,其中:猪肉产量23884吨、牛肉产量21172吨。

林业事业(地方)持续发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080公顷;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8667公顷。森林防火连续保持27年无重大森林火灾。

渔业生产稳步提高。2006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到4350吨。

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2006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0.8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7.5%。全年机耕面积5.78万公顷,增长30.5%;全年机播面积2.67万公顷,增长14.6%。全年农村用电量达到4597.9万千瓦小时、农用化肥施用量达到54825吨,分别比上年增长2.5%和6.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提速增效,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年全部实现工业增加值9.3亿元,比上年增长29.6%,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实现税金4887万元,增长21.1%。规模工业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效益显著提高。规模工业企业户数发展到66户,比上年同期增加3户,全年实现增加值61400万元,增长33%,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3.2%,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39741万元,增长23.1%;实现利税总额14943万元,增长40.8%。

建筑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5亿元,比上年增长25%,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4%,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

大力实施投资拉动战略,有力推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6.8亿元,比上年增长60.9%。全市开工建设各类投资项目313个,其中:工业项目200个,完成投资32.8亿元,比上年增长138.8%;基础设施建设项目83个,完成投资17.4亿元,比上年增长4.8%;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16个,完成投资2.2亿元,比上年下降15.4%。

五、交通运输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发展稳定。全年完成公路货运周转量10844万吨公里,增长5.4%;完成客运周转量12264万人公里,增长13.3%。

旅游经济发展整体升位。景区开发、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全年新开发旅游项目4个;行业管理得到加强,接待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各景区接待旅游者人数28.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6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和26%。

六、贸易业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旅游业持续升温,带动了贸易业的较快发展。全市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84亿元,比上年增长15.4%。按销售地区分:城市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3.85亿元,增长15.1%;农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7.95亿元,增长15.9%。

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8.64亿元,增长15.3%;住宿和餐饮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19亿元,增长16.1%;其他行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52万元,增长5.6%。

七、对外经济

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全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25亿元,招商项目达到176个,其中:生产加工型项目84个。全年开工建设超千万元项目54个,超亿元项目5个。年内有25个超千万元、5个超亿元项目建成投产。

对外经济合作进一步发展。据商务局统计,全年实际利用外资额达到1279万美元;自营出口创汇401万美元。

八、金融业

金融业运行稳定,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2006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人民币,下同)43.9亿元,比年初增加3.3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3.7亿元,比年初增加2.2亿元。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8亿元,比年初增加4.8亿元,其中:短期贷款17.1亿元,比年初增加4.7亿元。金融机构现金总收入169.7亿元,增长15.5%;现金总支出176.7亿元,增长15.5%;全年净投放货币7亿元,增长17.1%。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以努力创办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优质教育为主线,积极推进均衡、全面和可持续发展进程。年末,全市有小学152所,在校学生30334人,专任教师2976人;普通中学29所,在校学生25096人,专任教师1612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103人,专任教师27人。幼儿园131所,在园幼儿5522人,专任教师401人。

科技事业把整合全市科技资源,打造科技服务的平台,作为科技工作创新的突破口,以推动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积极组织各项目承担单位申报省及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药蒺藜脑通胶囊的研究与开发”等6个项目,共争得省以上科技经费155万元。

新产品开发成效显著。全年引进开发新产品21项,其中省和国家重点新产品3项,国家一、二类新药4项、专利产品10项。其它4项正在组织申报专利。科技进步对我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8%,居全省中上等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