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昌邑区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经过全区各方面积极努力,我区国民经济保持了一定增长,各项社会事业有所发展。 一、综合 据统计,全年全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0.9 亿元(现价),(不变价39.98亿元),比上年增长27.6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8亿元,增长18.1%,第二产业增加值8.09亿元,增长51.5%,第三产业增加值29.62亿元,增长23.36%。 优化结构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宏观经济效益有所提高,社会事业发展加快。 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全年一、二、三产增加值的比重分别由上年的8.4%、16.7 %、74.9 %变为7.8 %、19.8 %、72.4%。 推进农业产业化,全面发展农村经济。以农业产业化为主旋律,推进“两大一强”建设,以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业:三产业迅速发展、规模经营和基地建设成效明显,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水稻、蔬菜商品生产基地和肉鸡、生猪肉等商品生产基地,生产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经济单纯靠种植业支撑的局面进一步改变,种植业和牧业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1.2 %和45.6变为37.2%和53.7 %。 国民经济结构得到初步调整发展活力增强。全区95 %以上的企业实行了民营化和股份制改造,民营企业数量稳步增加;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个体工商业户、私营企业、民营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提供的税收已占全区财政收入的46.8%以上。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稳妥地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初步形成了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力量办学为辅的新格局。 全区经济运行中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公有经济质量不高,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化程度不高;工业经济效益不够理想,亏损还比较严重;由于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导致下岗人员增加,就业压力增大,部分职工生活困难。 二、农业 2003年,全区以农业产业化为主旋律,以省级高标准水稻丰产方,城郊型绿色食品产业化科技示范区和副食品生产供应基地区建设为主线,克服各种自然灾害和不利因素的影响,粮食总产量虽然比上一年有所减产,但农业总产值完成41906万元(可比价,下同),比上年增长2.1%。主要农作物产量具体如下: 2003年 比上年增长% 粮食总产量 14018吨 -0.7 其中:水稻 68619吨 61.9 玉米 85373吨 -0.07 大豆 713吨 8.5 蔬菜 34935吨 -0.06 瓜类 2137吨 29.5 畜牧业生产在调整结构中继续发展。主要畜产品产量和牲畜存栏数量增加,具体如下: 2003年 比上年增长% 肉类总产量 41928吨 31.6 其中:猪肉 14937吨 14.9 牛肉 5825吨 31.2 猪年末存栏数 71140头 10.03 大牲畜年末存栏数 87904头 11.5 其中:牛存栏数头 84338 13.2 家禽存栏数 855万只 4.3倍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3年,全区工业企业全面实施效益攻坚战,全区规模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3亿元(不变价),比上年45%。 其中规模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如下: 2003年实际 年±% 产品销售收入 26230万元 -16.6 利税总额 516万元 — 流动资产平均余额 1090万元 — 固定资产净值平均余额 148万元 — 负债合计 20828万元 — 建筑业生产不好,经济效益下降。全年国有集体建筑业实现产值14465万元,增加值4527万元,分别比上年减少21.1%和28.2%。 四、国内贸易 2003年,全区加大了流通体制改革力度,努力增加有效供给,商品货源充足,消费品市场在买方市场格局下保持平稳增长。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87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2.01%。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52.54亿元,餐饮业10.33亿元。 五、财政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实现收支平衡。加强了与算外资金管理,努力增加财源,严格控制支出,非税收入稳定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收入为1.32亿元,财政支出为1.8 亿元。 六、文教卫生 教育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3年全区有中学13所,其中教育部门办11所,小学74 所,其中教育部门办65所;中学在校学生9902人,小学在校学生33501人。 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不断进步。2003年末全区共有卫生医疗机构8个,医疗床位247张;卫生技术人员462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