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城阳区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04 青岛市城阳区统计局

民营经济快速发展。2009年新增民营业户6548户,新增注册资本233508万元。年末民营业户达35221户,注册资本2004094万元,从业人数24.8万人。其中,私营企业9939家,注册资本1102718万元,从业人数7.4万人;个体工商户24050户,注册资本53954万元,从业人数9.6万人。民营经济实现税收373153万元,增长26.9%。

八、财政和金融

财税收入平稳增长。2009年实现财税总收入(不含海关税)589016万元(其中:国税337184万元,地税199105万元,财政52727万元),增长14.5%。辖内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76865万元,增长13.2%;地方财政收入162868万元,增长10.6%。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9824万元,增长10.5%;地方财政支出195490万元,增长9.2%。

存贷款余额增势强劲。年末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888489万元,比年初增加969167万元,增长33.2%。其中,居民储蓄余额1767842万元,比年初增加307926万元,增长21.1%。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3337491万元,比年初增加790068万元,增长31.0%。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2009年共争取市级以上科技扶持资金1843万元。其中,获得国家立项22个,市级立项20个,区级立项9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家。联合10余家科研院所和区内外企业,在全市率先建成2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并建成我国首家免费的区级科技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8.04%;专利数量不断增长,申请745件,累计达到5325件,授权597件,累计达到2827件;累计取得各类科技成果56项,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以上,4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8项获市科技进步奖。

教育事业扎实推进。2009年新增5处市级规范化学校、5处省级示范幼儿园、10处市级示范幼儿园。全区共有普通中小学省级规范化学校30处,市级以上规范化学校62处,分别占学校总数的36.14%和74.7%。年末各类中小学校213所(含幼儿园),招生人数22560人,毕业人数23988人,在校人数89690人,教职工人数7327人,包括专任教师6189人。其中,普通中学17所(包括高中3所,初中14所),在校学生24810人;职业学校5所(含民办学校),在校学生14591人;小学65所,在校学生35457人;幼儿园125所(含民办幼儿园),在校学生14668人,特殊教育1所,在校学生164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区拥有图书总量102.1万册(不含学校),年入藏文献10363种,年流通人次15.4万人次,流通总册次12.5万册次,书刊402种。文化产业逐步兴起,初步形成了以文化产品制造、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世正乐器、青岛国际工艺品城被评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2009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337445人,参保率达到99.8%。共有区级公立医院3处,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处,市管医院1处,私立医院5处,社区(村)卫生室、个体诊所及学校企业医务室779家,急救分中心4处,区卫生监督所1处、区疾病控制中心1处、街道卫生监督与疾病控制工作站8处、区妇幼保健所1处、区消杀站1处。共有执业医师1135人,注册护士1232人(含诊所、医务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全区开放床位2117张,平均每千人拥有床位4.32张。

围绕山东承办十一届全运会,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活泼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我区承办了“全民健身、共享全运”2009年全国群众登山健身大会开幕式暨“招商银行一卡通杯”青岛市全民健身户外登山健身节启动仪式,我区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群众登山健身步道示范区”荣誉称号,举办了区第八届市民运动会等十个单项比赛和全民健身万人健步行活动。

十一、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化进程稳步推进,城市载体服务功能逐步提升。2009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01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68%。年内全区污水管线新增50公里、达到520公里,全区污水收集率达到84%,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4%。进一步扩大热力供应范围,铺设供热管道6公里,新增供热面积50万平方米,累计达到310万平方米。年内全区新发展天然气用户1万余户、达到7.6万户,全年新铺设中低压天然气管道91公里,累计达到568公里,覆盖全区8个街道。加快弱电共用管网建设,年内累计审批106公里。稳妥有序推进旧村改造,年内城阳村、城子、东流亭、西流亭、红埠、西后楼等6个社区实施旧村改造;新开工建设居民安置楼121栋,建筑面积约59.6万平方米。全区已累计完成49个社区旧村改造,旧村改造拆迁总面积约465万平方米,建设安置楼约510万平方米,腾出土地8000余亩。

公路建设稳步发展。辖区内乡道以上的高速公路52.8公里、普通公路里程388.8公里,在册公路总里程441.6公里,公路密度保持在80公里/百平方公里。镇村公路和园区道路通车里程729.9公里,公路总里程1171.8公里,公路总密度212.3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国县(区)级前列。公路好路率保持在86.2%以上。

环境保护不断加强。2009年辖区环境空气质量按功能区达标,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值分别达到了0.098毫克/立方米、0.053毫克/立方米、0.044毫克/立方米;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昼间54分贝,城市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昼间65.3分贝。全年审批建设项目271个,项目总投资114亿元,其中环保投资1.6亿元,验收项目387个,“三同时”合格执行率保持100%。完成区政府ISO14001管理体系监督审核,有4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审核。

十二、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规模得到有效控制,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483499人,比上年末减少5704人,下降1.18%。年平均人口486351人;年出生人口4193人,人口出生率为8.62‰;死亡人口3008人,人口死亡率为6.18‰;净增人口118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44‰;符合政策生育率为99.69%,女性初婚晚婚率为78.31%,晚育率为95.68% 。

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改善。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296元,增长9.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4495元,增长8.3%;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1.3%。农民人均纯收入9777元,增长8.9%;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886元,增长8.7%;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4.6%。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28158元,增长4.9%。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36349元,比上年增加6635元。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4.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7.8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