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红山区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03 赤峰市红山区统计局

赤峰市红山区统计局

2004年2月20日

2003年,全区各族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强区富民”这一主题,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国民经济运行保持了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改善,教育、科技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完成255670万元,比上年增长23.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894万元,同比增长13.1%;第二产业增加值56510万元,同比增长25.9%;第三产业增加值188266万元,同比增长22.9%。

市场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01.1,同比上升1.1个百分点;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2.3,比上年上升2.3个百分点。

劳动就业形势有所好转。年末全区从业人员74939人,比上年增加1500人.其中,在岗职工11482人;城镇个体私营注册从业人员37097人;农村劳动力26360人。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年财政收入27266万元,比上年增长13.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916万元,比上年增长13.9%。全年地方财政支出24096万元,比上年增长13.8%。

二、农业

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蔬菜、花卉、苗木等优质、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绿色农产品的产量逐年增加。西城市场、东黎绒毛、康盛、奥特曼等龙头企业不断成长壮大,辐射带动能力进一增强。

年内家畜出栏46655头只,出栏率151%。

全年完成人工造林合格面积6200亩,育苗面积770亩,义务植树40万株,四旁植树6万株。完成播前汇地面积4.2万亩,完成节水灌溉面积2000亩。

年末全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6351万千瓦,机耕面积3.18万亩,机播面积2.61万亩,机收小麦面积0.28万亩。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量)1720吨,农村用电量1374万千瓦时。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效益稳步提高。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40000万元,比上年增长20.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1000万元,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9000万元。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了11.5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53.68。其中:总资产贡献率9.65%,资本保值增值率88.60%,资产负债率74.62%,流动资金周转率2.08次,成本费用利润率4.08%,劳动生前率105982元/人,工业产品销售率118.84%。

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6510万元,比上年增长41.1%。全区四级以上资质建筑企业14家,完成施工产值3.4亿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有较大增长。全年城镇以上(不包括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0025万元,比上年增长55.9%。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9655万元,比上年增长126.7%;房地产开发投资15290万元。比上年下降27.23%。更新改造完成投资2600万元。

全年施工房屋面积38.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3.1%。其中住宅10.8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40.9%;商业营业用房1.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1.4%。竣工房屋面积9.4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2.9%。其中住宅面积7.2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33.9%;商业营业用房1.2万平方米,比上年上升64.7%。全年新增固定资产2.8亿元。

五、交通运输业

交通运输发展平稳。全区共有公路101.4公里,其中,国道11公里,省级公路16.2公里,县公路26.7公里,乡镇公路47.5公里,综合好路率为85.8%。全年公路货运量325.8万吨,货运周转量16529.2万吨公里;公路客运量158.7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2484.2万人公里。继续深入地开展了以“改造现有路网中的次差路,改造危险桥梁,加强县乡公路养护管理,加强公路绿化”为主要内容的“两改两加强”活动。完成了大三家村5.7公里村级油路改建工程。

六、贸易业

消费品市场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3376万元,比上年增长19.7%。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130605万元,比上年增长19.2%;餐饮业13849万元,比上年增长32.4%;其它行业18922万元,比上年增长14.5%。市场建设进一步加强,商贸中心地位日益突出。全区现有各类市场46处,市场成交额30.2亿元。社区服务、旅游、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和新兴第三产业发展较快,房地产交易等要素市场有新的发展。

七、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完成了哈达东街和一道街道路改造工程,共铺装主路路面2.5万平方米。完成昭乌达路路灯改造工程。治理小巷26条,治理面积6.17万平方米。继续实施“绿色行动”,城区绿化美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南山生态园建设完成了环山主干路行道树2800株,完成垂钓乐园、辽文化特色广场等多处景点建设。

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新进展。大力改善城区环境质量,对城区超标排放锅炉及烧烤业污染问题进行认真治理,进一步改善了城区环境质量。积极推动城市环境噪声管理工作。创建安静居住小区,不断提高小区环境质量。

八、科技、教育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有4项科技成果通过了自治区和赤峰市科技成果鉴定验收,这4项成果达到自治区领先水平,部分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有6项科技成果获得赤峰市科技进步奖,全年申请国家专利52项,授权30项。有2家企业被自治区认定为自治区级民营科技企业,有1家企业被认定为赤峰市级民营科技企业。目前,全区自治区级民营科技型企业8家,市级民营科技型企业10家。

有各类学校56所(全地区),其中,小学34所,初中8所,普通高中12所,职业高中2所。中小学在校学生总数53333人,其中小学23194人,初中14078人,普通高中13754人,职业高中2307人。学前教育在校(园)生数4941人。有专任教师400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2003年红山地区高考报名人数为4252人,有3205名毕业考入大中专院校。

九、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全区有公共图书馆2个,藏书33万余册。基层文化站9个,乡镇文化中心3个,基层文化活动室27个,基层图书分馆31个,群众业余演出团体力劳动4个。全年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约20余万人次参加。

全区有医疗卫生机构9个,床位599张,卫生技术人员890人。

认真贯彻落实《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年内组织参加各种体育竞赛,成绩优秀。田径队获赤峰市青少年田径运动会男子、女子团体第二名;乒乓球队获赤峰市少年乒乓球比赛男子团体第一名、单打第一名;篮球队获全市篮球赛第一名;武术队获自治区青少年武术比赛二个第一名、四个第二名、一个第三名、四个第五名、二个第六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