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红山区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赤峰市红山区统计局 (2002年2月25日) 2001年,全区各族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中心城区的实际出发,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教育、科技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实现了“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30597万元,比上年增长12.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907万元,增长7.3%;第二产业增加值38507万元,增长8.7%;第三产业增加值80183万元,增长14.6%。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1:29.5:61.4。 市场价格总水平有所上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增加1个百分点。居民消费定基价格指数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 劳动就业形势好转。年末全区从业人员72095人,其中,在岗职工11455人,比上年减少202人;城镇个体私营注册从业人员35874人,比上年增加1792人;农村劳动力24766人,比上年增加336人。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全年财政收入21936万元,比上年增长2.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117万元,比上年增长8.2%。全年地方财政支出16991万元,比上年增长18.0%。地方财政支出增长幅度高于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幅度9.2个百分点。 二、农业 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养殖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5.0%上升到35.5%,种植业增加值在农业增加值的比重相应下降。在种植业中蔬菜播种面积和总产量下降,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总产量有较大增长。 年内家畜出栏44539头只,比上年增长3.4%,出栏率147.5%,比上年增加8.8个百分点。 全年人工造林合格面积2504亩,育苗面积853亩。 年末全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6万千瓦,机耕面积3.0万亩,机播面积2.4万亩,机收小麦面积0.6万亩。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量)1595吨,农村用电量1143万千瓦时。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09950万元,比上年增长2.5%。其中,乡及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4601万元,占全部产值的13.3%,村及村以下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5349万元,占全部产值的86.7%。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8273万元,比上年增长5.5%,其中:国有和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4085万元,限额以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4188万元。村以下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85.6%。 限额以上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58.4%。其中:总资产贡献率2.1%,资本保值增值率109.6%,资产负债率79.1%,流动资金周转率1.0次,成本费用利润率-3.3%,劳动生产率40563元/人,工业产品销售率84.4%。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10234万元,比上年增长21.8%。全区有四级以上资质建筑企业14家,完成总产值1.77亿元,比上年增加0.44亿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有较大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020万元(报表口径),比上年增长45.0%。其中,基本建设投资9605万元,比上年增长49.3%;房地产开发投资22415万元,比上年增长43.2%。 全年施工房屋面积43.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6.8%。其中住宅27.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1.6%;商业营业用房5.6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9.1%。竣工房屋面积17.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1.3%。其中住宅面积13.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66倍;商业营业用房2.2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40.5%。全年新增固定资产19450万元。 五、交通运输业 交通运输发展平稳。全区共有公路110.6公里,其中国道11公里,省级公路16.2公里,县公路27.2公里,乡镇公路56.2公里,综合好路率为89%。全年公路货运量313.7万吨,货运周转量14021万吨公里;公路客运量135.6万人,客运周转量10983万人公里。修建村级油路5.6公里。完成清边沟3197立方米,培路肩10408立方米,铲草铲雪125715平米,补油路坑槽2130平米。对国道111线和大朝线南北西段缺损的路树进行补植,补植馒头柳等树207株,修花池24040平米。 六、贸易业 消费品市场供应充足,销售稳定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8324万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65327万元,增长39.5%;餐饮业9760万元,增长12.6%;其它行业43237万元,下降12.8%,其它行业中制造业3116万元,下降14.3%。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现有各类市场39处,市场成交额25.4亿元,比上年增加4.1亿元。 七、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重点改造了清河路、火花路。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新进展。巩固了工业企业“一控一达标”成果,依法破产6家,依法停产3家,依法治理达标7家。全年共审批了各类建设项目263个,其中餐饮业216个,小工厂32个,浴池7个,其它项目8个。受理群众投诉的各类环境信访案件41起,依法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228件。 八、科技、教育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区共安排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0项,其中国家星火计划1项,国家级重点新产品3项,自治区攻关项目2项,自治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计划2项,争取区外科技投入215万元,有6个科技项目通过了市科委组织的鉴定验收,有3项获得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市级科技成果转化率达90%,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5%。申报国家专利32项,其中授权10项,专利实施率达95%以上。有2家企业获得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企业称号。2001年红山区被评为国家级科技先进城区。 有区属中、小学54所,其中小学37所,初中8所,普通高中7所,职业中学2所。中小学在校学生总数41345人,其中小学19597人,初中15033人,普通高中4616人,职业中学2099人。学前教育在校(园)生数7951人。全区有专任教师3266人。当年有1703名毕业生(地区数)考入大专院校。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九、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新闻事业健康发展。全区有公共图书馆2个,藏书32万余册。区乡共有文化馆站5个,组织文艺活动、文化训练班及举办展览共147次,基层文化俱乐部室7个,图书室10个,群众业余演出团6个。红山晚报发行量3.2万份。 全区有医疗卫生机构8个,床位571张,卫生技术人员945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