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新城区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2)
由于受国家宏观调控和价格因素的影响,房地产开发投资呈下降趋势。全年开工项目41个,比上年增加5个,共完成投资23.7亿元,比上年减少7.3亿元,下降24.1%。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仍稳中趋旺。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36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其绝对值占全市比重的31.2%,在各旗县区中仍居首位。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02.2亿元,增长19%;餐饮业实现零售额32.5亿元,增长26.5%;其他行业实现零售额12.9亿元,增长8.2%。从限额以上批零企业消费类别看,石油及制品类、汽车类等消费热点继续升温。2007年限额以上批零企业商品销售额分别前五位的依次是:石油及制品类31.8亿元,增长31.4%;汽车类14.2亿元,增长33.3%;食品、饮料、烟酒类2.7亿元,增长22.7%;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2.7亿元,增长42.1%;文化办公用品类1.3亿元,增长116.7%。 截至年末,我区拥有限额以上批发企业24家、零售企业41家,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90家,其中:住宿业19家。拥有星级酒店17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1家。 六、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区科技三项费用支出290万元,实施科技计划项目34项,全年荣获自治区、呼市重大科技成果奖4项;年内专利申请量为120项,授权专利60项;年内签订各类技术合同7项,合同成交额达257万元,并保持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等荣誉称号。 教育事业继续得到巩固和发展。年末全区共有普通中学24所、中等职业学校2所,在校学生达29536人,比上年增加2147人,教职工人数达2582人,其中:专任教师1820人;年末共有小学校47所,在校学生达34481人,比上年增加588人,教职工人数达1925人,其中:专任教师1699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年末共有幼儿园23所,在园儿童5869人,专任教师440人。 七、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我区共有艺术院校3所,专业表演团体3个,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量达4.7万册,文化馆1个,博物馆4个,影剧院2个。新建的内蒙古博物馆建筑面积达5万平方米,由陈列展区、文物库房区、群众服务区、多功能厅等部分组成,突出反映了草原民族特色文明的历史进程,是北方草原亿万年沧海桑田、生生不息的忠实记录者,是自治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标志。新建的乌兰恰特大剧院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拥有现代化的演出大厅、电影放映厅和国际一流的音响、灯光、录音棚等,主剧场可容纳1370多个座位,3个影剧院分别可容纳200多位观众欣赏影片,已成为全市人民文化娱乐的理想场所和国内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卫生事业继续加强。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22个。其中:医院16所。医院拥有病床1506张。全区共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468人。其中:执业医师及助理执业医师537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区有体育场5个,体育馆4个,游泳馆3个,游泳池1个,赛马场1个。中小学在校学生体育锻炼达标率分别达到和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在全市体育健身大赛中获优秀奖,在全市全民健身日活动中获优秀组织奖。新建的呼和浩特体育场占地202.5亩,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可容纳6万人,是中国西部地区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善、建筑风格最气派的体育场。新建的内蒙古体育馆占地面积66700平方米,建筑面积33255平方米,由比赛馆和附属馆两部分组成,体育馆有现代气息构思新颖别致,设计新潮美观,充分体现了国际化的标准理念。它们的建成不仅为广大人民群众体闲娱乐运动提供了崭新的场所,也极大的改善了体育基础设施,并对推动自治区竞技体育发展、丰富首府广大人民群众文化娱乐生活,以及对外进行大型文化体育交流活动建立了更广阔的平台。 八、人口与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计划生育成效明显,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据公安人口年报统计,2007年末全区总户数为114165户,比上年增加4285户;户籍总人口为340853人(下同),比上年增加802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92406人;总人口中:男性为171140人、女性为169713人,男女性别为100:99.2;人口密度为487人/平方公里。 全年出生人数3297人,比上年增加906人,年出生率为9.78‰;年内死亡人数801人,比上年减少262人,死亡率为2.3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4‰。 全年迁入8801人,迁入率为26.13‰,全年迁出3622人,迁出率为10.75‰,机械增长率为15.38‰,比上年上升9.78个千分点。 在户籍总人口中:共有30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数为67902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9.9%。 另据新城区计生局统计:2007年末,全区常住人口为393590人、流动人口为118995人,2007年全区总人口为512585人,比上年增加50215人,其中:常住人口增加21188人、流动人口增加29027人。 在岗职工资显著提高,全年在岗职工工资总额达21465万元,比上年增长18.9%。其中:国有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18991万元,增长20.7%;集体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584万元,下降19.8%;其他所有制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1890万元,增长18.3%。全年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0412元,增长17.5%。国有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2584元,增长17.5%。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稳步增加,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据抽样调查,全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300元,比上年增长18.8%,人均增加3061元,其人均收入水平较全市平均水平高2300元,仍位居各旗县区之首。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597元,比上年增长12.5%,人均增加844元,其收入较全市平均水平高1476元。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层次进一步提升。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比上年增长14.9%。 社会保障系统进一步完善,民生工作进一步加强。社区服务实体达100个,城镇新增就业人数6115人,其中:实现再就业422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累计发放城乡最低生活保障金1073万元,保障城乡低保对象82276人(次)。 九、其他 对外开放全面实施,招商引资成绩显著。全年引进国内资金51亿元。其中:引进区内资金21.9亿元,引进区外资金29.1亿元。引进国(境)外资金2115万美元,有效地推动了我区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2007年,全区非公有制企业个数达1910个,完成现价总产值68亿元,实现增加值23.1亿元;完成现价工业产值10.5亿元,实现增加值3亿元;实际上缴税金1.6亿元,利润总额5.7亿元,对我区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起到了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