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汾西县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九、科学、教育、文化和卫生事业 2008年,加强教育科技工作。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投资2053万元,完成了汾西二中学生公寓楼建设工程,实施了和平小学等6所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免除了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发放了贫困生生活补助,资助了近500名大中专特困生,更新了中小学课桌凳,极大地改善了全县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 2008年,全县共有职业高中3所(其中民办一所),教师进修校1所,单办高中 1 所,完全中学2所(其中民办一所),初中13所(其中民办2所),小学156 所。全县高中在校学生2550 人,初中在校学生2750人,小学在校学生13264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 % 。2008年,全县高中招生学生850 人,毕业850 人,初中招生学生2130人,毕业2460人,小学招生学生2078 人,毕业2145 人。有幼儿园53 所,在园幼儿4511 名。 2008年,投资150万元,为8个乡镇文化站配备了文体器材,新建了5个乡镇文体广场和26个行政村标准化篮球场。投资491万元,开通了118个行政村有线电视,农村用户达到7000余户。全县有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档案馆1个,电影放映队1个,电视差转台2座,有线电视台1座,有线电视用户13500 户。 医疗卫生事业长足发展。投资1662万元,实施了8个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和妇幼保健站大楼建设,为县医院配备了医疗设备,完成了150个村级卫生所升级达标建设,落实了285名乡村医生补助,全面推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达到85.07%,全县行政事业单位7000余名职工加入了全省大病互助。年末,全县不含个体共有医疗卫生机构(含诊所)200个,病床290 张,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 个,农村乡镇卫生院14 个,床位160 张,农村有医疗点的村数182个自然村,全县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465人。 深入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全力推动全民健身运动。2008年举办了“汾西县第六届老年运动会”、“第八届中学运动会”、“交安杯职工篮球赛”、“国税杯”乒乓球和羽毛球赛。在县城中心广场隆重举办了全民健身周调动仪式,县四大班子领导和2800余名干部群众参加了活动。 十、资源和环境 2008年末,全县耕地保有量39.8万亩。全年水资源总量1796万立方米,人均水资源126立方米。全年平均降水量489.4毫米。 县域环境质量得到优化。积极推进“蓝天碧水”工程。加大工业企业违法建设、违法生产、违法排污整治工作力度,加强对原有关停企业的监管,坚决杜绝死灰复燃;对环保手续和污染防治设施齐全、设施运行不正常超标排污的13座洗煤厂实施停产整顿;对剩余4座冶炼企业和煤气化公司也督促其加快污染防治设施建设,确保实现达标排放。 空气主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县城综合污染指数下降为1.06,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60天。 十一、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根据2008年人口抽样调查,全县人口出生率12.6‰,死亡率为6.31 ‰,自然增长率为6.29‰。2008年末,全县常住总人口142156人,比上年净增732 人。在总人口中,城镇人口47828人,乡村人口94328人。城镇化率为33.64 %。 城乡居民收入平稳增长。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98元,比上年增长11.32%。全年全县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7665 元,比上年增长13.65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 7309元,比上年增长19.1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668元,比上年增长3.28 %,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427.18 元,比上年增长4.33 %。年末,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6.43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 33.5 %。 2008年末,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1.73 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0.69 平方米。投资987万元,完成14个自然村1000贫困人口的移民搬迁和12个村5300人口整村推进扶贫项目。 2008年末,全县社会保障金的补贴支出6356万元,发放城市低保739 万元,发放农村低保438 万元,为特困生提供入学救助资金47.61 万元,发放社会救灾救济金45万元。2008年末,全县有4101 名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 4469名城镇企业职工参加了养老保险,1259 名离退休人员领取了养老保险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 7816 人。全县享有最低生活保障的城市居民3998 人,保障农村低保户4225人。 注:1、汾西县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产值指标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村集体、私人建房和50万元以下投资。 3、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据。 二 0 0九年 四 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