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阳城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年保费收入11957万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930万元,人身险保费收入9027万元。全年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1553万元,其中财产险赔款1176万元,人身险赔款及给付377万元。 旅游:旅游事业蒸蒸日上。景区规划、建设、促销等环节都有明显改观,旅游氛围进一步增强。全年共接待游客73.73万人次,增长22.88%;直接门票收入2034.42万元,增长26.36%;实现旅游总收入11195万元,增长43.53%。 三、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科技推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引进、转化工农业新技术新工艺61项,开发新品种(农作物)11个,新产品(工业)18个,农业实用先进技术覆盖面连续6年达到95%以上。组织实施、申报国家级、省级、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4项,组织实施县级科技计划项目25项;培育建成两个高新技术企业。 教育: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05年底,全县共有普通中学35所,在校学生29121人,教职工1902人。职业高级中学7所,在校学生2865人,教职工200人。小学校255所,在校学生39268人,教职工2303人。幼儿园213所,在园幼儿12285人,教职工661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1所,教职工12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484所,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才98074人次。6至11周岁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保持100%。 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中考总均分、优生率和高考达线人数继续保持全市同类学校领先地位。高考本科达线819人,比历史最高的1999年多203名。总投资9805万元,校舍改建、扩建和新建面积达到117044万平方米,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文化:文化事业健康活跃。年末全县共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物博物馆1个,档案馆1个,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5%。县剧团全年演出400余场剧目,进一步活跃了农村文化市场。 卫生: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医疗水平稳步提高。2005年,全县共有卫生机构34个,床位1322张,卫生机构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555人,其中医院、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1442人,防疫与妇幼保健卫生技术人员113人。 体育: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承办了市三运会的11个大项,40多个小项的比赛。成立了县篮球协会。开展了“环保杯”县直机关篮球赛、市象棋比赛等一系列比赛,兴建了标准足球场。各种形式、不同类型的体育比赛既活跃了全县人民的文体生活,也推动了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环保:全县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县城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223天,比上年增加57天,人居环境更加优化。对污水排放管理力度加大,保证了境内主要河流的洁净,沁河、芦苇河、获泽河水质保持在国家三类水质标准。 公用事业:公用事业有序推进。2005年底,全县水泥(油)路累计达到1700公里,通车村410个,通达率达到87.6%。通电话的村454个,通自来水的村445个。全年电力系统供电37910万千瓦时,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3474万千瓦时。公共交通运营能力不断提高,年末全县公共汽车运营线路85条,全年运送乘客503万人次。 四、人口、就业、人民生活 人口:人口总量得到控制。年末全县常住总人口412007人,增长0.21%。其中男性208342人,女性203665人,人口性别比为102.3(女性=100)。居住在城镇的人口134355人,居住在乡村的人口277652人,城镇人口比重32.61%。提高1.07个百分点。人口出生率为9.27%,死亡率7.14%,人口自然增长率2.13%。公安部门户籍登记总户数136497户,户籍登记总人口386965人,下降0.44%。非农业人口67856人,农业人口319109人。 就业: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全县乡村从业人员153390人。单位从业人员30920人。单位从业人员中,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分别为13590人和17020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37人。 社会保障: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参加养老保险的企业职工人数15546人,离退休参保人员3620人,企业离退休职工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100%,按时足额发放率和社会化发放率均达100%。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村人员3.6万人。参加养老保险的机关和事业单位达到205个,职工9410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单位达到320个,人数达到22345人。 居民收入:2005年,全县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4543元,比上年增加2589元,增长21.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466元,比上年增长9.86%。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644元,比上年增长11.23%。农村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36.8%。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43平方米。 注:1、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据。 2、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人均生产总值本年度和2004年年度数据均已按第一次经济普查结果进行了核实修正。 3、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产值指标绝对数按现行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4、本公报所列增长、增加、提高、下降、降低、减少等(除特别标明外)均系相对于2004年而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