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城区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03 晋城市城区统计局

六、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全年实现增加值23100万元,比上年增长7.13%。

全区全年完成公路货物运输量861万吨,客运量1299万人;货物运输周转量76914万吨公里,旅客运输周转量61440万人公里。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7670万元,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808万元,电信业务总量24862万元。年末交换机总容量达到187896门;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93242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25439户,乡村电话用户67803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377397户。年末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570639户,比上年末增加142059户。

七、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和保险业全年实现增加值6200万元,比上年增长21.95%。

金融机构存贷款增加较多。年末城区农行各项存款余额52536万元,比上年末增长12.48%;各项贷款余额18856万元,增长8.71%。城区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94257万元,比上年末增长15.83%;各项贷款余额58934万元,增长16.08%。

保险事业发展较好。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晋城营业部全年保费收入1919万元,比上年增长41.90%;各项业务支出1287.2万元。人寿保险公司晋城营业部保费收入6676.98万元,增长161.3%;给付314.5万元。

八、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稳固发展。全年区级科技三项费用达100万元,科技项目29项,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到2537人,继续巩固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成果。

教育事业稳步推进。在国家“不让一间危房带进下一年”的号召下,累计投入1000余万元对全区的中小学危房进行了彻底改造。年末全区共有普通中学8所,在校学生8947人;小学校77所,在校学生23645人;幼儿园18所,职业中学2所,进修校1所。各级各类学校共计有教职工1942人,财政投入教育事业费3895万元,比上年增长28.25%。

文化事业发展迅速。年末我区拥有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艺术表演团体1个,广播电视台1个,镇(办)广播电视站3个。有线电视总用户量0.9万户,广播覆盖率100%,电视覆盖率98%。

卫生事业不断巩固和提高。在2003年上半年曼延全国的“非典”灾害中,我区仅发生1例确诊病例。年末共有卫生机构100个,床位412张,从业人员1017人,数字胃肠机1台,CT1台,C背1台,胃镜2台,腹腔镜2台,生化分析仪3台,B超12台,心电图10台,一般X光10台。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年末共有各类体育机构1个,各级举办运动会7次,参加的运动员人数达1200人,年末体育锻炼达标人数19675人。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下降。年末全区总人口为281776人,其中非农人口197222人;在总人口中,男性144676人。出生人口1903人,出生率为6.88‰;死亡人口1335人,死亡率为4.82‰;全年净增人口568人,自然增长率为2.06‰,比上年下降2.6个千分点。

人民生活继续改善。随着工资水平的又一次上涨,市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71元,比上年增长15.7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783.5元,增长6.49%。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市区为30.41%,农村为32.16%。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区有5267名职工参加了养老保险,有2310名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有3940名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参加了养老保险,有7352名在职和退休职工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社区建设步伐加快,最低生活保障全覆盖,最低保障对象9523人,其中城市最低保障对象7865人;全年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523万元,其中城市最低保障对象全年人均每月补贴额为626.83元。

十、城市建设和管理

管理城市硕果累累。环卫整治力度加大,新建水冲式公厕8座,新建垃圾收集站8座,爱国卫生运动扎实有效,在全省卫生检查评比中我区蝉联全省卫生城区第一。

社区建设全方位展开,服务功能日臻完善。58个社区居委全面完成了社区改制,70%的社区居委建立了社区服务站,20%的社区居委达到了规范化建设要求。全区共建成安全文明社区26个,安全文明村64个,安全文明小区(单位)159个。社区吸纳劳动力达到10680人。

城市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加大。年末我区建成烟尘控制区面积3.3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面积2.3平方公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38.74%。

注:

1、全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2、教育方面数据未包括市属中专以上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