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城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表4:2006年城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分类情况 单位:万元 指标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846339 22.3 按行业分组 1、批发和零售业 736315 24.24 限额以上企业 243631 17.33 限额以下企业和个体户 462684 27.97 2、住宿和餐饮业 87245 -3.61 星级限额以上企业 20101 -4.52 星级以外(限额以外)企业和个体户 67144 -4.52 3、其他 22779 9.86 (六)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经济增长人民受惠。全年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5099元,增长16。5%;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0160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1。3%;农民人均纯收入4896元,增长5。1%。 二、社会发展 (一)劳动就业 劳动就业规模继续扩大。2006年,全部在岗职工人数93792人,增长1。21%。全年新增就业岗位2248个,新增劳动力和下岗职工再就业总数为2716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率达到80%。 (二)教育事业 优先发展教育得到体现,教育事业较快发展。年未市区有独立招生的高等院校4所,全年招收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学生7444人,在校大学生2。38万人,毕业学生5962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1。56万人,在校学生3。96万人,毕业学生0。92万人。普通高中招生9046人,其中区直1410人;在校学生27765人,其中区直3872人;毕业学生7460人,其中区直1184人。初中全年招生9456人,其中区直2752人;在校学生28093人,其中区直7382人;毕业学生7553人,其中区直1914人。普通小学全年招生6631人,其中区直5046人;在校学生40296人,其中区直30253人;毕业学生7016人,其中区直5734人。特殊教育在校学生339人,其中区直34人。幼儿园在园幼儿8730人,其中区直780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三)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 文体事业呈现新的景象。加快文体产业发展,努力打造新的产业特色,文体基础进一步夯实,文体事业呈现新的景象。截止2006年底,共举办各类文化娱乐活动和体育运动18场。其中,八一文化广场和广场文化活动喜获“全国特色文化广场”和“全国特色广场丈化活动”称号;街头文艺节目展演和八音会擂台赛分获全市一等奖;由文化馆和蔡家巷社区一运文艺辅导站共同创编的舞蹈《喜从八方来》参加全国第五届“四进社区”文艺节目展演活动;东街街道东关社区被中央文明办和文化部表彰为“全国文化先进社区”。 卫生体系不断完善。2006年,区属卫生机构(含诊所、卫生室)237个,病床位313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870人。 其中,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414人,注册护士375人。全区共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疫站)1个、农村乡(镇)卫生院2个。 (四)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事业继续发展,社会救济体系不断完善。2006年,全区企业养老保险参保职工人数2485人,增长9%;社会化发放离退休人员养老金1058人(其中离休5人),增加101人,实际发放养老金632。4万元,增长19。2%;机关事业单位参加养老保险统筹的事业单位87个,职工2085人,参保率达100%,社会化发放率达100%;基本医疗保险参加市级统筹的行政事业单位101个,在职人员2475名,退休人员866名;行政和全额事业单位参保和征缴率均达100%;失业保险参保单位78个,职工2083人;征缴农村养老保险金278。9万元;年未城市低保人数10796人。 三、可持续发展 (一)人口 人口再生产步入良性轨道。年末,全区总人口为392868人,比上年增加6529人。人口出生率为9。99 ,人口死亡率为3。97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02 。 (二)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大,生态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加强城市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积极推进文明生态人居环境创建工程,全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恢复。2006年,新增绿化面积56。9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4。8%,市区污水处理率达到65%,生活垃圾年清运量23万吨,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空气质量Ⅱ级以上天数285天,比上年增加20天,创历史最好水平,在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的基础上,又成功创建了国家卫生城市。 (三)科学技术 科技创新取得新成果,经济增长技术含量明显增强。2006年,全区共实施省市科技计划四项,组织申报省级科技计划三项,申报认定1家高新技术企业,申请专利65项,发明18项,申报市级科技进步奖3项,推广先进适用技术5项,引进新品种17个,推广面积达2800亩。 注:1。公报中部分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人均GDP绝对数均按当年价格计算,其增长率均按可比价格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