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城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一年来,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五区”目标,深入实施科教兴区主战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着力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使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社会和谐稳定,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圆满完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和预期目标,为“十一五”规划开局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综合 初步核算,第一产业增加值0.46亿元,增长8.6%;第二产业增加值4.4亿元,增长13.9%;第三产业增加值38.3亿元,增长13.5%。全区人均生产总值11160元,按现行汇率计算达到1386美元,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十五”时期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5%,比全省高0.4个百分点。比全市高0.1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产扩绿调优,绿色经济得到加强;二产激活调强,特色产业得到培育;三产提档调大,辐射力显著增强。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7.1:31:61.9调整为2005年的1.1:10.2:88.7,基本形成都市经济雏形。 改革开放步伐明显加快。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取得实效,共改制140个企业,改制覆盖面达到95%以上。农村税费改革、政府机构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城管体制改革等取得实质性进展。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深化。 园区经济健康协调发展。先后整合十个经济园区为城南工业园区、城东商贸园区、城西物贸园区和民族经济园区四个主题特色园区。其中,城南机械工业园区被列为全市重点工业园区。共引进项目30个,总投资8.6亿元,比上年增长91.3%。 劳动就业状况明显改善。全年全区新增就业岗位950个。全区下岗再就业人数达到2050人,超额完成了全年任务。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有:一是农民持续增收和粮食增产的基础不稳固,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任务还很艰巨;二是经济结构有待于进一步调整优化、增长方式粗放亟需改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具有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不多,规模和品牌优势不强,居民消费率偏低,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三是就业、再就业形势依然较为严峻,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少数低收入家庭生活比较困难,一些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 二、农业 2005年,全区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狠抓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生产形势总体稳定。 种植结构进一步得到调整。全年全区粮食种植面积505公顷,比上年增加14公顷。其中,小麦种植面积38公顷,玉米种植面积435公顷。蔬菜种植面积551公顷。 全年粮食产量2216吨,比上年增加67吨,增长3.1%。其中,夏粮144吨,下降13.8%;秋粮2072吨,增长4.5%。蔬菜产量43158吨,比上年增加1463吨,增长3.5%。、水果产量1732吨,比上年增加87吨,增产5.3%。 林业、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当年完成义务植树59万株,其中,春季绿化481111株,荒山造林500亩,门前三包绿化38211平方米。主城区公共绿化率达到43.6%,绿地率达到40.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05平方米。全年肉类总产量567吨,比上年增长24.3%,其中猪肉产量438吨,增长20%;禽蛋产量460吨,下降27.1%。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618吨,农村用电量4644万千瓦小时。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2.98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7298万元,增长20%。其中:集体企业增加值157万元,增长27%;股份合作企业增加值2609万元,增长27%;股份制企业增加值2379万元,增长41%;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加值2152万元,增长16%。轻工业增加值3090万元,增长16%;重工业增加值4208万元,增长23%。“十五”时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7%。 工业产销衔接较好,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7135万元,比上年增长16%,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6%。 建筑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年资质以内建筑企业完成施工产值11147万元,比上年增长6.5%;实现利润1745万元,增长73.3%。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07703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00544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稳步扩大。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293万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6855万元,比上年增长66.6%。房地产开发投资7115万元,下降14.7%。“十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2.9%。 五、国内贸易 市场销售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9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32.3亿元,增长16.8%;餐饮业零售额4.6亿元,增长15.7%。“十五”时期,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4%。 六、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2005年末,全区各类学校114所,在校生50834人,当年招生15077人,毕业生14045人。其中,中等职业教育8所,招生867人,在校生2257人,毕业生610人。普通高中招生2119人,在校生5480人,毕业生1124人。普通初中招生3037人,在校生8479人,毕业生2788人。小学42所,招生4919人,在校生30452人,毕业生5543人。 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全年推广科技成果项目10项,重点推广实施项目6项。申报省市各类科技计划13项,立项8项,其中省级2项,市级6项。2005年再次顺利通过国家科技进步考核,并连续三次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 七、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2005年末,全区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文化站10个,歌城14个,网吧78个,音像制品销售点35个,图书零售点47个,电视台1座,有线电视转播站2个,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10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100%。 卫生事业迈出新步伐。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卫生所室、个体开业)290个,床位数600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800人。其中医院、卫生院2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医院、卫生院床位250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69人,其中执业医生和执业助理医生35人,注册护士22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