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城区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03 长治市城区统计局

2003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区第七次党代会确定的“12345”经济发展战略和“6851”工作规划,积极应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自然灾害等困难,团结奋斗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绩,经济总量持续攀升,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百强调产深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合

地区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初步统计,全年全区共完成生产总值(GDP)6.1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增幅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超出计划2.1个百分点,高于全国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9个百分点,是“十五”计划以来的最高增速。

经济结构渐趋合理。第一产业增加值0.41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1.86亿元,增长15.8%;第三产业增加值3.83亿元,增长14.2%。一产比重稳步下降,二产比重上升较快,三产比重略有下降,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关系由上年的7.1:29.9:63.0调整为6.7:30.5:62.8。

社会形势稳定,就业机会增多。全年全区新增就业岗位3400个,其中国有和集体单位净增岗位100个,私营、个体净增岗位1600个,社区开发500个,灵活就业岗位1200个。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产业集群化水平和配套能力较低,经济外向度低,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仍然较大。

二、农业

农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6774万元,其中农业占79.6%,林业3.61%,牧业占15.13%,渔业占0.1%,农林牧服务业占1.48%。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全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88公顷,比上年减少12公顷。其中,夏粮播种面积127公顷,减少22公顷;秋粮播种面积261公顷,增加10公顷。蔬菜种植面积581公顷,减少102

公顷。

主要农作物减产。2003年,全年全区粮食产量达到1266吨,比上年减少673吨,下降34.7%。

主要农产品产量

造林绿化工作有新的进展。全年全区共完成义务植树65万株,其中东山植树23万株,市内植树42万株,新育苗230亩,树木成活率达90%以上,创造了历年成活新高,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17000亩,防治面积15000亩,防治率达92%。

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牛奶产量继续增长。全年全区肉类总产量390吨,比上年增长31.76%,其中猪牛羊肉产量323吨,增长29.72%。禽蛋产量586吨,增长1.74%;奶产量1769吨,增长8.06%,增幅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年末大牲畜存栏1057头,比上年增长7.86%;猪存栏5864头,增长81.27%;羊存栏2055只,增长43.41%。畜禽免疫中,禽类动物程序免疫20万只次,猪牛羊口蹄疫免疫21000头次,免疫密度全部达到100%。

渔业生产快速发展。五马新建一长80米、宽50米池塘,年产值达5万多元,西南关新增一户观赏鱼塘,年产值达万元以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东山集中供水工程顺利完工,解决了12个自然村、1.39万人、840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全区一万余亩土地基本做到了秸秆还田、土地深翻、四边整洁,日光大棚整修达80%。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产销衔接进一步向好。2003年,全区全部工业总产值完成27441万元,比上年增长15.7%。其中全区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2911万元,比上年增长224.8%,增幅比上年提高164个百分点,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2311万元,增长203.3%,增幅比上年提高102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6.53%。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企业亏损进一步减少。全年全区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0825万元,比上年增长203.59%,增幅比上年提高72个百分点。

建筑业快速发展。全年全区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16869万元,比上年增长32.9%;实现利税1372万元。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66501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03%,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35240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1.3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强劲增长。全年全区全社会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268万元,比上年增长180.3%,增幅比上年提高154个百分点。其中,基本建设投资8782万元,比上年增长897.95%,更新改造投资3200万元,比上年增长100%,房地产开发投资9522万元,比上年增长152%,其它固定资产投资18756万元,比上年增长151.1,零星固定资产投资200万元,比上年增长13.6%,工矿区私人建房投资392万元,比上年下降61.3%,农村集体投资2222万元,比上年增长668.9%,农村个人私人建房投资2194万元,比上年下降14.2%。

五、批零贸易和交通运输业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受“非典”影响,消费品市场呈现“V”字型运行态势,一季度高开,二季度低走,三、四季度快速回升。全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2178万元,比上年增长12.9%,增幅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全年全区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04367万元,比上年增长11.6%;餐饮业零售额4850万元,增长9.3%;其他业零售额2961万元,增长10.7%。

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销售强势增长。2003年,全区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实现零售额6534万元,比上年增长6.5%,增幅比限额以下贸易企业提高1.8个百分点。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零售额在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比重为5.8%,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交通事业快速发展。到2003年底,全区交运业产值11131万元,比上年增长6.9%,其中交运总公司完成产值2900万元,比上年增长7.8%,交运总公司占全区交运总产值的26.1%。

六、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全年全区共开发新产品10项,其中2个产品获得专利,6个产品填补国内、省内空白,2个项目列入省潜力产品;落实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16项,其中3月份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1项,省级成果计划1项,“星火”计划1项,市级各类科技计划13项,农村技术集团承包计划2项,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年全区学校数69所,其中普通中学7所,小学42所,幼儿园146所,全区在校学生42981人,其中中学生10526人,小学生27374人,在园幼儿4168人;招生人数11207人,其中中学生3796人,小学生4902人,新招幼儿2209人;教职工人数2402人,其中中学教职工人数594人,小学教职工人数1344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