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思明区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思明区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成功地克服和解决了经济运行中遇到的各类困难和问题,全区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形势,经济景气指数一路走强,呈现强势发展的态势。基本特征可概括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三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运行质量效益不断提高;城市建设力度加大,信息化管理持续完善,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升,区域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取得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成就。 一、 经济发展概况 经济总量持续快速增长。2004年累计实现生产总值201.47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1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63.83亿元,增长15.7%,拉动经济增长5.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137.50亿元,增长22.7%,拉动经济增长15.2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按照“强三、优二”的产业发展原则,思明区大力发展以旅游业、商贸流通业、现代服务业、房地产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和以光电产业、软件产业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培植新经济增长点。产业结构已完全实现了由“二、三、一”到“三、二、一”的转变,结构更趋合理,2004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0.07:31.68:68.25。产业水平显著提高,第三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比重比上年提高了近八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达15.2个百分点;商业、房地产业支柱作用依然明显,商业增加值完成41.21亿元,房地产业增加值完成77.63亿元,分别占地区增加值的20.46%、38.53%。 从经济运行质量看,效益稳步提升。思明区的企业经济效益整体向好,财税形势稳定,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37.9亿元,完成调整后预算的101.1%,增长21.3%;地方级财政收入23.48亿元,完成调整后预算的103.3%,增长21.5%,区级财政收入9.11亿元,完成调整后预算的103.4%,增长23.6%。 在政府搭桥,企业的辛勤耕耘下,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规模企业对财政贡献日显突出,第三产业对财政贡献率加大,全区第三产业税收累计入库约261609万元,约占财政收入的69.5%,已成为地方税收尤其是营业税的支撑行业,外来私营总部经济涌跃进入,使私营经济税收比重越显突出,约占总收入65.6%,同比增长31.7%,重点税源企业支柱地位日益突出,重点税源企业和主体税种对财政收入增长贡献加大,2004年,全区已拥有年创税收超1000万元的企业38家,超500万元的87多家,超100万元的660多家,纳税额约占财政收入64%以上。 全年区级财政支出13.02亿元,为预算的99.7%,增加27283万元,增长26.5%,其中:建设性支出42307万元,为预算的100%,增加11876万元,增长39 %;经常性支出84776万元,为预算的99.6%,增加13364万元,增长18.7%。用于基本建设支出1.10亿元;城市维护支出0.50亿元;科教文卫体事业支出3.83亿元,占全区财政支出的29.4%,增长14.2%;社会保障支出22028万元,增长34%;行政管理支出1.41亿元。 从生产角度看,工业平稳增长。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36.63亿元,增长11.3%;工业产销率为100%。实现工业增加值40.99亿元,拉动经济增长2.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所占比重大,是全区工业增长的主力,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16.24亿元,占全区工业的比重达到85.1%,增长17.0%,增速比全部工业的增长速度快了5.7个百分点。全区产值超亿元的工业企业有24家,合计完成产值57.02亿元,占全区的比重达41.7%。工业企业出口形势也很好,一直保持稳步增长态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货值累计达35.02亿元,增长26.1%,出口增长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工业经济坚持“在调整中发展,在发展中调整”,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的技术等级和市场竞争力,重点发展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专用设备、通用设备等工业,扶持培育了一批为市属工业配套的产业群体。 高新技术产业升级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先导作用正在显现。思明区的2个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入选国家火炬计划,鹭江街道成立全国首家街道级科技孵化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孵化中心分别入选省重点生产力促进中心和省重点科技企业孵化器行列;继续举办“银行-企业-高校院所科技项目推介会”。光电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三安电子、法拉电子等项目快速成长,安美光电、华联电子新厂区等项目相继开工,全国光电产业四大基地之一“厦门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揭牌。扶持发展软件产业,亿力科技、东南融通等一批软件企业的发展。我区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区;“科技园区”初具规模,以光电产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加快,结构调整取得新成绩。高新技术企业引擎力强,工业经济中的第一大行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累计完成产值18.12亿元,增长46.8%,尤其是光电企业产值增长势头强劲,全区光电企业税收达6041.92万元,增长167.76%,光电企业产业集群初显端倪。 从销售角度看,消费需求稳中见旺。2004年以来,市场需求总体趋旺,商业发展态势良好,物价也开始略有上升,汽车、旅游等新一轮消费热点持续升温,全年商贸业累计完成营业额686.88亿元,增长24.2%,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4.59亿元,增长15.26%;实现商业增加值41.21亿元,增长24.2%。居民消费能级提升趋势明显,汽车、通信类产品以及与住房相关的商品消费进一步扩大。中山、禾祥、江头等商圈内的巴黎春天、来雅、思文、华联、永乐、苏宁、国美、一百等商贸业企业发展较快,诚达(好又多)、闽客隆、沃尔玛、新华都等大型超市及倍顺、YES等小型社区超市至年末网点总数达58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63亿元,增长21.9%,发展速度高于平均水平,成为区域商业中一支重要的生力军。 房地产业市场持续活跃,商品房市场形势良好,销售情况平稳,全区完成销售收入138.63亿元,增长26.3%;全年实现增加值77.63亿元,拉动经济增长9.7个百分点。 全年商品房二级市场销售16350套,面积182.12万平方米,成交金额78.35亿元,住宅商品房向大房型、高品质发展,是全市房地产市场的主战场。房产三级市场快速发展,全年成交1845套,面积20.17万平方米,成交金额6.66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重点建设稳步推进。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9.83亿元,增长18.5%;其中商品房投资62.20亿元,基本建设投资24.94亿元,更新改造投资22.69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