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思明区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02 厦门市思明区统计局

2003年,根据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厦门市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原开元、思明、鼓浪屿三区合并成立新的思明区,由厦门本岛南部和鼓浪屿全岛组成,北面与湖里区毗邻,东、西、南面与小金门诸岛及漳州市隔海相望,是厦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全区面积76平方公里,人口73.64万人,下辖文安、思明、滨海、中华、厦港、莲前、嘉莲、筼筜、梧村、公园、鹭江、鼓浪屿12个街道办事处,设97个社区居委会。

一、经济发展概况

2003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76.12亿元,比上年增长24.9%。三次产业结构为0.32∶39.34∶60.34,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增长17.7%、30.6%。全区财政总收入15.95亿元,增长28.9%,其中,地方级收入完成9.79亿元,增长20.5%。全年引进外资项目151个,投资总额3.79亿美元,其中,合同外资3.12亿美元,实际到资1.26亿美元。引进内资项目取得历史性的突破,注册资本总额44亿元,其中,注册资本超500万元的项目187个。吸引了15家大企业前来设立总部。

第三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快。以旅游业、商贸业、现代服务业和房地产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增速加快,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欧倍德公司等一批项目。组织参加中国(厦门)国际旅游节,引进嘉年华游乐园项目。开展辖区旅游资源普查,完成了大厝山、香山国际游艇码头、上李旅游景区等概念性规划。

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升级。以光电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企业迅猛发展,一批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产学研项目取得成效,共有34家科技型企业入驻开元科技园,20家入驻思明科技创业园。引进投资1.19亿美元的安美光电项目,创办全国惟一的国家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产业基地,高新技术研发及产业基地完成前期审批工作,“现代电力物流信息系统”、“短消息防伪系统”项目分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三安电子公司投入批量生产,LCD冷阴极背光源项目开工奠基。继续举办科技项目推介会,推进高校院所、投资机构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街道经济进一步壮大。街道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地方级财政收入完成5.1亿元,占全区总量的51.9%。全区工业产值上亿元企业有10家,街道占8家;上五千万元企业有28家,街道占22家。全区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销售总额上亿元企业有36家,街道占25家;上五千万元企业有77家,街道占58家。

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遵循“经营领域放开、政策一视同仁、政府加强服务、重点引优扶强”的原则,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壮大。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区经济总量已达90%以上。

重点建设力度加大。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旧城旧村改造步伐加快,43个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48亿元,比上年增长2.6倍。金榜公园一期工程、鸿山公园大门改造工程完成并投入使用;环岛路香山至五通段全线贯通;鹭江道景观配套工程项目成功挂牌;万豪大酒店奠基开工。按照公开出让、地价返还、自求平衡、税收属地的市场化运作机制,莲坂旧城改造顺利进行,成为厦门旧城改造的典范。运用招投标方式,推动环岛路三期等工程建设,取得较好的成效。莲坂旧城改造二期工程和政府旧办公楼通过拆除招标,获取收益220万元,创造了厦门市房屋拆除“负报价”的先例。

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开展“服务企业年”活动,继续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全市率先成立区级企业服务中心,出台为企业免费办理各项注册登记手续的有关政策,推行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服务和一条龙办理的运作方式,最大限度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继续做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建立健全跟踪服务制度,及时帮助重点项目和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区担保公司被纳入国家中小型企业担保体系,为纳税大户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

二、社会事业发展概况

坚持同步发展为方向,不断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社会事业保持协调发展。科技、教育、卫生、文体、民政等事业不断进步,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全国质量立区先进单位、全国社区志愿者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社区残疾人工作示范区、全省第八届创建文明城区工作先进区、福建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获得第五届全国城市运动会贡献奖;通过福建省“双高普九”达标区验收;被评为厦门市2003年度惟一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评优秀区。由思明区首创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管理系统”荣获“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提名。

社会保障工作扎实开展。调解受理劳动投诉案件和劳动争议仲裁案件1 420多起,解决了306家企业拖欠工资的问题,追回工资拖欠款950多万元,有效维护了企业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成立区社会保险管理中心,启用“五保合一”的信息管理系统,成立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和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完善区、街、社区三级劳动保障组织体系,建立就业促进基金,开办多种技能培训,举办各类招聘活动13场,新增就业岗位1.68万个,实现“4050”人员再就业数5 630人,劳动力市场就业数6 850人,其中,公开招聘“4050”人员及失业下岗人员181人从事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灵活就业群体、外来务工群体纳入医保范畴,不断拓展社保覆盖面,参保单位达1 600多家,参保人数2.5万人。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区街居共有3 777户9 645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发放保障金1 430万元,做到应保尽保,切实保证群众的基本生活。完善退管社会化管理服务职能,全年共接收退休人员9 600多人。

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双高普九”通过全省首批实验区验收。推进课程改革,共有128项教改课题分别被确认为国家、省、市级课题,3件学生科技小发明获国家级金奖。积极开展素质教育,新增2所省示范小学,有3所小学成为省首批“素质教育先进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实施“名师工程”,小学教师大专以上学历达60%以上。继续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推进学前教育社会化,初步形成公办、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发展民办教育,规范办学行为,首批评定6所等级校园,外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基本解决。

卫生计生工作再上新台阶。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积极开展防治工作,建立区、街、社区三级防治工作体系,制定防治应急预案,有效防范“非典”疫情。推进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初步形成依法管理、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眼科中心通过三级甲等专科医院综合评审,区医院与中山医院合作成立协作医院,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入医保定点,初步形成市、区、街三级医疗服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