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宝应县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02 扬州市宝应县统计局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取得可喜增长。全年对外自营进出口总额788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7.1%。其中,出口4795万美元,增长36.3%。利用外资迈出较大步伐。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62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倍。对外经济合作发展良好。境外劳务输出522人次,比上年减少143人次;对外合作营业额5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2%。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状况良好。全年财政收入37797万元,比上年增长20.6%,其中地方收入20705万元,增长13.2%。全年财政支出41654万元,增长11.4%。

金融运行平稳。存款总量增大,储蓄继续增多。年末全社会各项存款余额48.26亿元,比年初增加7.48亿元,贷款余额26.66亿元,比年初减少1.08亿元。在存款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0.02亿元,比年初增加5.65亿元;企业存款余额6.68亿元,比年初增加1.25亿元。在贷款中,短期贷款余额23.42亿元,比年初增加0.62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2.3亿元,比年初有所下降。

保险事业迅猛发展。保险市场呈现多元化态势,太平洋、平安、天安和泰康保险进军宝应市场。全年商业保险保费收入13846万元,比上年增长77.1%;其中财险收入2150万元,寿险收入11696万元,分别增长24.2%和92.2%。赔付总额1389万元,比上年增长43.6%,其中财险赔付1137万元,比上年增长41.6%;寿险赔付252万元,增长53.7%。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工作取得新发展。全年共申报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62项,获批准49项,其中:国家级12项、省级37项。通过项目支持,争取科技部和国家有关专业银行科技贷款额度8000多万元,获省科技三项经费指标190万元。德仪(中国)公司被认定为省双密企业,迎浪集团被认定为省高新技术企业,13个产品被认定为省高新技术产品。被省科技厅授予“全省科技进步县”称号,顺利通过国家科技进步考核,被科技部授予铜牌。

教育事业稳步前进。全县普通中学在校学生4.63万人,比上年增加0.59万人;小学在校学生7.41万人,减少0.56万人;中等专业和职业中学在校生0.25万人。九年制义务教育成果得到巩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入学率均达100%。小学和初中的升学率分别为97.72%和70.35%。

九、文化体育、卫生和环境保护

文化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全县建成万册图书馆7个,全年添置各级各类图书3万册。县广播电视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全县有线电视用户7.58万户,有线电视乡村联网率达96%。县博物馆成为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创研工作有新突破,戏剧小品《典型村长》在省《戏剧月报》刊物上正式发表。中小学体育锻炼达标率、优秀率分别达92.2%和14.7%。体育运动取得新成绩。全年在省级以上比赛中获奖的有8个项次,在市级以上比赛中获奖的有44个项次。向省级足球俱乐部输送运动员2名。

卫生保健工作得到加强。年末各类卫生机构35个,其中综合医院3个,中医医院1个,卫生院16个,卫生防疫站1个,专科防治医院1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1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1447张,其中综合医院514张,中医医院100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019人,其中执业医师655人、执业助理医师181人、注册护士469人、药剂人员225人、检验人员121人。县人医门诊大楼投入使用。

环境综合整治能力有所提高。环境污染治理全年完成投资总额1651万元,其中:治理废水111.4万元,治理废气1451.6万元。全年实施工业污染源治理项目13项,总投资285万元,新增废水日处理能力45吨、废气时处理能力2.58万标立方米。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73.2%,工业废气治理处理能力为7.51万标立方米/时,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100%。

十、人口和人民生活

计划生育工作稳步进行。全年人口出生率8.09‰,死亡率5.25‰,人口自然增长率2.84‰。年末全县总人口91.7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15万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10元,比上年增长5.1%。全年在岗职工工资总额37230万元,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9212元,增长13.9%。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712元,比上年增长6%。

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县城镇职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职工3.84万人,参加社会失业保险职工3.85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100%。农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9万人。医疗保险机制正常运转,参保人数3.1万人,比上年增加0.5万人,离休人员医疗费实行统筹管理。有132个村实行大病统筹制度。全年社会救济总人数10372人,其中:城镇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分别为2029人和321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