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仪征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02 扬州市仪征市统计局

2000年是“九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市委九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的总体部署和市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团结奋斗,扎实工作,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深入,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成效,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基本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调控目标。初步统计,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63.9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其中,地方国内生产总值35.4亿元,增长7.8%。第一产业增加值5.9亿元,增长3%;第二产业增加值13.9亿元,增长7.6%;第三产业增加值15.6亿元,增长10.2%。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776元,比上年增长11.8%。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构成比例为9.2:66.4:24.4。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地方经济总量不高;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开放型经济发展步伐不快;乡镇区域经济基础还较薄弱;农民收入增幅在低位徘徊;就业压力仍然较大等。

一、农林牧渔业

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1.02亿元,比上年增长5.3%。其中,农业7.40亿元,增长1.7%;林业0.07亿元,增长51.0%;牧业3.11亿元,增长14.8%;渔业0.44亿元,下降1.1%。

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全年粮食总产量265433吨,比上年下降15.5%。主要原因是粮食面积调减10.8万亩。油料总产量14678吨,增长110.5%。其中油菜籽13553吨,增长124.5%。

林、牧、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造林230公顷,植树150万株,到2000年末实有林地5341公顷(含桑茶果),比上年增长4.5%。主要畜产品中,肉类总产量38065吨,比上年增长8.3%;禽蛋总产量9571吨,与上年持平。蚕茧产量163吨,增长3.8%。全年水产品产量5280吨,比上年增长0.4%。其中,渔类产量4619吨,增长1.0%;虾蟹类产量228吨,增长5.1%。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完成水利土方800万方,整治小流域11个,改造中低产田5.4万亩。完成了仪征套闸、十二圩翻水站除险加固、蔡湖冲水土保持示范等水利重点工程。农业物资装备水平继续提高,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7.14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410台,增长2.8%;小型拖拉机13311台,与上年持平。全年机耕地面积达到34公顷。

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粮食面积缩减,蔬菜和茶叶、林果等经济作物面积扩大,新扩茶叶、林果、蔬菜1.8万亩。秋播粮经饲比例调整到6:3:1。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推进,菜鹅、茶叶、果品、蔬菜等主导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新城马坝、谢集铁坝、市原种场等一批农业示范工程取得成效,先后引进、推广各类新品种92个、新技术28项。农村非农行业总产值比重达79.2%。规模龙头企业实现销售1.4亿元,增长23.8%。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进一步壮大。农村劳务输出人数达5.4万人,实现劳务收入3.5亿元。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地方完成工业总产值54.48亿元,比上年增长9.1%;工业增加值11.6亿元,比上年增长7.3%。

地方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企业)完成总产值32.06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其中:国有企业产值4.25亿元,增长22.9%;集体企业产值3.69亿元,下降0.4%;股份制企业产值10.91亿元,增长7.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产值4.57亿元,增长7.3%;联营、私营等其它经济类型企业产值8.64亿元,增长17.1%。大中型工业企业产值14.53亿元,增长10.2%。全年完成轻工业产值16.08亿元,增长8.5%;重工业产值15.98亿元,增长13.4%。

工业产品结构变化明显。列入统计的39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保持增长的有24种,下降的有15种。与上年相比,纱增长12.0%、布增长8.3%、服装增长17.4%、玩具增长9.9%、铁合金增长108.9%、铝材增长32.6%、交流电动机增长11.3%、变压器增长38.4%、灯泡增长18.7%、活塞环增长13.6%、建筑涂料增长38.0%、工业链条增长121.5%、味精增长24.0%、配混合饲料增长47.2%、化学纤维增长5.8%、合成纤维聚合物增长25.6%、汽车下降49.2%、电线下降33.2%、水泥下降18.9%、塑料制品下降15.1%、日用精铝制品下降7.3%。

企业改制进展较快。国有、集体企业进入二轮产权制度改革新阶段,11个市属工业企业实施了公转民营。化纤纺织厂完成了公司制改造。上汽仪征公司中的地方国有股份全部划转给上汽集团。列入改制的598家乡镇企业,除部分砂石企业、福利企业外,基本完成了改制任务。

工业经济效益逐步回升。市场开拓力度加大,产销衔接状况较好。地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8.55亿元,比上年增长11.1%;产品销售率为96.1%,提高2.2个百分点。库存积压降低,年末工业产成品库存2.95亿元,比上年下降17.4%。重点亏损企业的亏损势头得到遏制。有16家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体系认证。完成技改投入6亿元,增长26.0%。开发新品100个。实现利税1.56亿元,比上年增长43.1%。

建筑业持续发展。全年地方完成建筑业施工总产值8.8亿元。实现建筑业增加值2.31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实现利税16.6万元,增长24.9%,其中利润665万元,增长43%。全年地方建筑施工企业共承接282个单位工程;竣工199个,竣工率70.6%,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全年地方建筑业企业施工面积180万平方米。其中房屋建筑面积98.6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0.1%。房屋竣工面积75.17万平方米,增长20.7%。工程质量不断提高。施工工程交验合格率为100%,优良品率20.6%。

三、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逐步增长。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1亿元。比上年增长40.6%。其中,地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4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在地方固定资产投资中,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经济投资4.88亿元,增长32.6%;集体经济投资0.82亿元,下降38.8%;城乡居民个人投资1.95亿元,增长4.8%;其他各种经济类型投资0.75亿元,增长56.3%。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投资3.45亿元,增长35.1%;更新改造投资1.19亿元,增长102.4%;房地产开发投资0.64亿元,下降30.4%。

投资结构有所变化。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5亿元,比上年下降4.9%;第三产业完成投资5.89亿元,比上年增长24.5%。在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中,工业投资1.08亿元,增长83.1%;水利业投资0.22亿元,下降8.8%;运输邮电通信业投资0.99亿元,增长41.4%;文教卫体投资0.73亿元,增长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