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仪征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02 扬州市仪征市统计局

200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人民按照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围绕市委九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的总体部署和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突出经济项目建设、城市建设和机关作风建设三大重点,团结奋斗,扎实工作,各项改革稳步推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基本完成全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初步统计,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56.67亿元,比上年下降6.1%。其中,地方国内生产总值38.47亿元,增长9.1%。第一产业增加值6.14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15.13亿元,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17.2亿元,增长12.0%。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9517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构成比例为10.8:58.8:30.4。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地方经济总量不高,增长速度不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少、支撑作用弱,经济发展后备项目不多;农业产业化、新兴服务业发展步伐不快,乡镇经济基础较为薄弱;部分低收入职工和农民生活比较困难,就业压力仍然较大;机关作风有待进一步改进,经济发展软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等。

一、农林牧渔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70亿元,比上年增长6.3%。其中,农业7.64亿元,增长2.2%;林业0.13亿元,增长70.6%;牧业3.49亿元,增长15.9%;渔业0.44亿元,下降7.5%。

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全年粮食总产量252344吨,比上年下降4.9%。主要原因是粮食面积调减了7.2万亩。油料总产量14284吨,下降2.7%。其中油菜籽13084吨,下降3.5%。

林牧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造林587公顷,植树150万株,到2001年末实有林地5901公顷(含桑茶果),比上年增长11%。主要畜产品中,肉类总产量24850吨,比上年增长7.7%;禽蛋总产量11151吨,比上年增长16.5%。蚕茧产量200吨,增长22.7%。全年水产品产量3250吨,比上年下降0.6%。其中,鱼类产量4570吨,下降1.1%;虾蟹类产量245吨,增长7.5%。

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改造中低产田3万亩,开挖扩浚当家塘190口。农业物资装备水平继续提高,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6.3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429台,增长4.6%;小型拖拉机12377台,比上年下降7.0%。全年机耕地面积达到33500公顷。

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入发展。粮食面积缩减,粮经比例调整为66:34。菜鹅、茶叶、果品、蔬菜、特禽等种养规模不断扩大,分别增长22.6%、14.1%、12.5%、14.3%和9.1%。。引进、推广新品种100多个、新技术20多项。绿杨春茶叶在全国“中茶杯”评比中获奖。农村非农行业总产值47.22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达80.1%。馋神食品公司、青春园林公司等骨干龙头企业发展势头良好。12家规模龙头企业实现销售1.6亿元、利税950万元,分别增长14.2%和14.5%。农村劳务输出人员达6.4万人,增长18.5%。

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2300万元,减幅33%。进一步调整乡镇财政体制。开展了行政村合并工作,撤并行政村51个。乡镇事业单位改革顺利实施,减员548人,减幅47%。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步伐加快,基本完成了农村电力管理体制改革。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地方完成工业总产值59.44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工业增加值12.53亿元,比上年增长6.5%。地方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8.64亿元,比上年增长7.7%。其中:国有工业增加值0.91亿元,增长14.1%;集体工业增加值1.14亿元,下降14.3%;股份制工业增加值2.67亿元,下降17.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增加值1.59亿元,下降0.6%;私营、联营等其它经济类型工业增加值2.33亿元,增长100.9%。农村工业增加值为2.82亿元,增长2.9%。大中型工业增加值为4.62亿元,增长6.7%。全年完成轻工业增加值4.6亿元,增长10.3%;重工业增加值4.04亿元,增长5.2%。

工业产品结构有所变化。列入统计的37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保持增长的有17种,下降的有20种。与上年相比,合成纤维聚合物增长96.6%、铁合金增长67.7%、服装增长53.5%、电线增长26.6%、玩具增长20.4%、铝材增长20.1%、变压器增长12.8%、配混合饲料增长11.4%、灯泡增长1.5%、布持平;汽车下降91.7%、工业链条下降54.4%、水泥下降27.4%、味精下降21.7%、塑料制品下降17.7%、化学纤维下降10.3%、纱下降6.6%、建筑涂料下降6.2%、交流电动机下降3.6%、活塞环下降2.8%。

企业改制进一步深化。全面推进了市属工业企业二轮改制,15个市属工业企业改制任务基本完成,市属企业改制面达95%。大力实施资产重组。真江船厂由长航集团金陵船厂整体收购;晶星服饰公司由江苏苏豪集团控股经营。新光照明电器公司与荷兰飞利浦公司的合资合作进展顺利。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市场开拓力度加大,先后组织企业参加西安交易会、苏州高新技术博览会、江苏国际服装节和武汉交易会等经贸洽谈会。地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8.99亿元,比上年增长1.5%;实现利税总额18845万元,增长23.4%,其中利润总额4591万元,增加5257万元。产品销售率为93.7%。库存积压降低,年末工业产成品库存2.64亿元,比上年下降10.6%。企业亏损面26.4%,缩小5.5个百分点。重点亏损企业的亏损势头得到遏制,亏损企业亏损额5477万元,下降33.3%。有8家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全市通过认证的企业数已达48家。开发新品106项,地方工业技改投入完成4.1亿元,增长93%。

建筑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全年地方完成建筑业施工总产值10.2亿,增长15.9%。完成建筑业增加值2.6亿元,增长12.6%。市建筑安装工程公司进行了全面改制,通过增资扩股,按一级资质的规模组建了江苏天宁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地方四级以上资质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施工总产值9.87亿元;实现利税2754万元,增长67.5%,其中利润948万元,增长47.4%。全年地方建筑施工企业共承接465个单位工程;竣工389个,竣工率83.7%,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全年地方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7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7.6%;房屋竣工面积142万平方米,增长89.3%。工程质量不断提高。施工工程交验合格率为100%;优良品率22.1%,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

三、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加大。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3亿元,比上年增长53.0%。其中,地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1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在地方固定资产投资中,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经济投资3.72亿元,下降23.8%;城乡集体经济投资0.61亿元,下降25.6%;私营个体经济投资1.3亿元,增长4.6倍;其他各种经济类型投资4.38亿元,增长2.2倍。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投资3.02亿元,下降12.7%;更新改造投资1.99亿元,增长67.7%;房地产开发投资0.99亿元,增长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