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仪征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地方投资结构有所改善。全年第一产业投资0.10亿元,比上年增长15%;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31亿元,比上年增长32.4%;第三产业完成投资6.61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在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中,工业投资2.30亿元,增长1.1倍;水利业投资0.23亿元,增长4.5%;文教卫体投资0.84亿元,增长15.1%。 重点工程建设成绩显著。完成了扬天线二期、樟朴公路、宁通公路南侧辅道、仪圩曹线新城段、老宁扬路胥浦段以及宣家湾危桥等道路、桥梁拓宽改造工程。开工建设了10大城市建设重点工程。鼓楼景观区、市府广场、大庆南路、大庆桥、北城河路等工程相继竣工。 小城镇建设力度加大。修编了3个省重点中心镇建设规划。加快对乡镇工业园区、老集镇改造等工程建设,全年完成小城镇建设投资1.28亿元,新建房屋建筑面积8.1万平方米、公共绿地2.2公顷,改扩建集镇道路50公里。 固定资产投资呈现成效。全年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建成投产项目38个,项目建成投产率为69.1%;新增固定资产4.69亿元。全年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新产生的主要生产能力有:新增交流电动机5万千瓦/年,新增中小学学生席位9300个、新增粮食仓库容量1500万公斤。 四、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生产平稳发展。全市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货物周转量18536万吨公里,下降15.0%,其中,公路货物周转量14976万吨公里,下降7.9%;水路货物周转量3560万吨公里,下降35.7%。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旅客周转量15406万人公里,增长3.2%。其中,公路旅客周转量15316万人公里,增长3.4%;水路旅客周转量90万人公里,下降18.9%。 邮电通信业持续增长。全年实现邮电业务收入1.88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公用通信能力进一步提高,邮政新型业务迅速发展。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达192192门,净增35232门。其中市话交换机容量达77056门,净增4320门;农话交换机容量115136门,净增30912门。城乡住宅电话用户达135074户,新增21512户。全市电话普及率达每百人34.45部。年末移动电话达到40100户。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到32952户,增长44.7%。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品市场销售保持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02亿元,比上年增长8.3%。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4.37亿元,增长11.4%;农村消费品零售额9.65亿元,增长4.0%。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5.39亿元,增长14.3%;餐饮业零售额3.91亿元,增长36.2%;其他行业零售额4.72亿元,下降19.2%。市场建设取得新成绩,扩建和完善各类市场9个,搬迁了木材市场。全市共有商品交易市场64个,市场成交额18.5亿元。 对外经济快速增长。全年新批外资项目17个,合同利用外资341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3倍;实际利用外资131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9倍。出口继续保持增长,全年实现自营出口228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7.9%。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取得新进展,全年实现外经营业额140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1%。年末在外劳务人员1055人,增长23.7%。 开发区建设步伐加快。理顺了开发区管理体制,调整了开发区区划。高起点、高标准进行了园区规划,构建了“一区四园”的新格局。按照“水、电、路”等“七通一平”的规划目标,启动了园内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化纤纺织园区建设。一批大的外商投资项目相继落户开发区。 六、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保持平衡。全年全市实现财政收入6.79亿元,比上年下降9.9%。主要原因是仪化产品价格下降,使税收受到影响。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06亿元,增长0.8%;财政支出3.49亿元,比上年增长14.5%。为了加强财政管理,加大了税收征管力度,实施了部门预算和会计委派制、代理制,加强了预算外资金管理,建立了全市教师工资由市财政统一发放的管理体系,财政收支做到基本平衡。 金融业运行平稳。年末全社会各项存款余额58.65亿元,比年初增加1亿元;贷款余额59.49亿元,比年初减少0.06亿元。在存款中,企业存款余额19.41亿元,比年初减少2.14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6.73亿元,比年初增加3.32亿元。在贷款中,短期贷款余额47.31亿元,比年初增加0.57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10.06亿元,比年初减少1.84亿元。 保险事业持续发展。全年保费收入1.37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其中,财产险收入0.42亿元,增长6.6%;寿险收入0.95亿元,增长23.1%。赔付总额0.17亿元,比上年增长25.1%。其中,财产险0.15亿元,增长26.7%,寿险0.02亿元,增长14.5%。 七、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取得新成果。全年实施国家、省火炬、星火计划项目6项。其中,国家级火炬项目2项,国家级星火项目2项。组织实施科技攻关项目5项。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家,高新技术产品7个。争取到国家科技贷款指标2530万元。有16个项目获得扬州市科技进步奖。促成产学研项目4个。 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壮大。中小学布局进一步调整,撤并小学35所、高中1所。年末全市有普通中学33所,职业中学8所,小学80所。全市普通中学在校学生28463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1744人,小学在校学生54322人。小学入学率100%,初中入学率99.5%。高考中大学专科(一)线以上人数891人,其中本科685人。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改造学校危房1.1万平方米,新开工基建项目19个,施工面积5.87万平方米,竣工面积5.53万平方米。按国家级示范性高中标准建成了仪征中学新校区,完成了市四中综合楼、工业学校教学楼和真州小学二期工程建设。5所学校被评为“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八、文化和体育 文化事业继续发展。全年共承接8个专业演出团体,演出25场。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我市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群众文化先进市。广电事业建设步伐加快,发展光缆村15个,发展电缆村1个;新增有线电视用户2636户,有线电视终端用户达12467户。建成广电宽带城域网。市档案馆通过省一级国家综合档案馆验收。编纂出版了《仪征年鉴(2001)》。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了市第二届体育运动会。承办了江苏省青少年棒垒球比赛、江苏省保龄球邀请赛和扬州市第十届局级干部乒乓球比赛。积极组队参加全国、省和扬州市的各类比赛,共获奖牌54枚。其中,金牌23枚、银牌20枚、铜牌11枚。在市体育中心和新城镇街心游园各建了一个全民健身点,并通过扬州市检查验收。城乡的晨晚练点达47个,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2名。全市中小学生体育达标率在96%以上。 |